中國駐意大利大使在意媒發文:人工智能可以成爲中意、中歐合作新的增長點
8月18日,賈桂德大使在意大利《外交報》發表署名文章《人工智能可以成爲中意、中歐合作新的增長點》,全文如下:
當前,全球人工智能技術迎來爆發式發展,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人工智能可以成爲職場人員的“工作秘書”、醫生的“超級顯微鏡”、工廠的“無眠質檢員”、城市的“交通指揮官”,大幅提高了生產生活效率,爲人類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紅利。同時,人工智能發展亦伴生着隱私安全、技術濫用、倫理公平以及就業衝擊等風險挑戰,成爲全球治理新的重大課題。
針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中國、意大利和歐盟均開展了有效行動。202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統闡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國方案,主張人工智能堅持以人爲本,並始終處於人類控制之下。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在上海舉辦,發表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以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應用和確保安全可控爲目標,強調尊重主權和公平普惠原則,呼籲開展國際合作和協同治理。意大利是歐盟最早提出對人工智能實施監管的國家之一,2024年首次將人工智能納入G7峰會議題,並邀請方濟各教皇就人工智能安全和倫理問題發表講話。意大利籍歐洲議員推動的歐盟《人工智能法案》於2024年正式生效,強調人工智能應安全、可信賴、符合基本人權和倫理價值。
中國同意大利、歐盟均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治理,雙方理念和主張有不少相近之處,可以將該領域打造成合作新的增長點。
雙方要推動“智能向善”,完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人工智能發展應以增進人類共同福祉爲目標,以保障社會安全、尊重人類權益爲前提。中歐應共同倡導在向他國提供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時,尊重他國主權、嚴守他國法律、接受他國法律管轄,反對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勢操縱輿論、傳播虛假信息、干涉他國內政;共同防範和打擊恐怖主義和犯罪集團對人工智能技術惡意濫用;建立健全風險等級測試評估體系,堅持倫理先行和非歧視性原則,以法律制度保障個人隱私與數據安全。規範人工智能使其可審覈、可監督、可追溯、可信賴,是全球性議題,聯合國應發揮主渠道作用。中歐都支持在聯合國框架下成立國際人工智能治理機構,雙方要積極落實聯合國《未來契約》及其附件《全球數字契約》有關承諾,推動早日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和規則。
雙方要堅持開放合作,推動人工智能技術進步。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的驅動力,發展好這一個全新技術單靠一個或者幾個國家的力量是不夠的。在人工智能領域搞“小院高牆”,將其政治化、武器化、壟斷化,只會自縛手腳。中國積極發揮自身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場景應用優勢,大力推動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和技術共享,Deepseek等企業堅持開源理念,與全球開發者分享研究進展,獲得廣泛讚譽。歐盟在基礎研究和底層算法上有雄厚實力和人才儲備,意大利50餘所高校開設了160多個人工智能相關課程。中歐在人工智能領域擁有互補優勢和廣闊合作前景。去年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訪華和上月中歐領導人會晤期間,雙方領導人就開展人工智能合作進行了積極探討,中法發表關於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的聯合聲明。
雙方要堅持普惠包容,推進可持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造福人類的公共產品,不應成爲“富國和富人的遊戲”。去年9月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提出“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致力於彌合數字和智能鴻溝,特別是幫助全球南方在人工智能發展進程中平等受益。歐盟通過“全球門戶”計劃向非洲、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提供數字基礎設施和人工智能應用能力支持。中歐可以共同推動人工智能在全球範圍的普及和應用,爲廣大中小企業和普通民衆提供低門檻的服務。可持續人工智能是中歐共同倡導的理念。雙方應共同支持探索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人工智能發展模式,推廣低能耗芯片、高效算法等綠色計算技術,推動人工智能賦能綠色轉型發展、氣候變化應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雙方要加強人才培養,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衝擊。就像過去蒸汽機、汽車、飛機、電腦等工具的應用一樣,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將影響就業結構,在替代一部分崗位的同時亦催生新的業態和職業需求。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27年人工智能可能替代8300萬個工作崗位,同時創造6900萬個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相關的新型工作崗位。如何使高等教育與人工智能技術更好融合,推動高質量就業,是擺在各國政府面前的一大課題。爲此,中方願同歐方、意方加強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經驗溝通,在相關行業加強人才交流,共同探討如何用好人工智能催生的新業態更好提升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