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收官年(中) 「新三樣」竄起居全球領先地位
▲大陸新能源車在碼頭準備出口。(圖/CFP)
文/香港01
「中國製造2025」分領域來看,最出彩是節能與新能源車、電力裝備兩個領域。中國的目標是成爲清潔能源技術的領導者。目前,中國企業生產了全球大約90%的太陽能電池板和70%的電池,而2015年這個數字分別是65%和47%。這個領域可以說取得了巨大成功。
汽車方面,中國新能源車佔了全球70%產能。原本計劃的目標是到2025年中國企業銷售300萬輛電動汽車。但實際上,2024年的銷量就超過了1000萬輛,佔據了全球市場近三分之二的份額。中國汽車出口成爲世界第一,而且還在快速增長,有可能成爲中國最大出口產品。鋰離子電池也佔全球70%以上。
▲大陸風電設施。(圖/CFP)
在電力設備方面,在光伏板、風機、水電、火電、三代核電、四代核電,中國都世界第一,四代高溫氣冷核核電技術中國也是唯一。超高壓輸電世界壟斷,中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連國際標準都是中國在話事。如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是首個高海拔特高壓交流工程,攻克了空氣間隙、外絕緣、電磁環境等,高海拔特高壓關鍵技術。據《世界能源統計年鑑2024》發佈的數據,2023年,全球總髮電量合計爲299248億千瓦時,中國總髮電量達到94564億千瓦時,佔世界總髮電量的比重達31.60%。2024年中國發電量突破10萬億千瓦時。
在高檔數控機牀(工具機,下同)和機械人方面,2023年中國機械人產業增長,佔全球50%,當中宇數科技的機械狗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超過了70%。中國在機械人領域無疑的,已經是全球的第一梯隊國家。 數控機牀一直被稱爲工業之母,也是國家不斷地追求突破的重點項目。中國已經是數控機牀全球最大的生產與消費國,總產值達到全球32%。
從技術角度,在五軸聯動數控機牀、數控重型機牀、立式臥式加工中心、數控車牀、數控齒輪加工機牀等部分,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打破了國外壟斷。但整體技術發展與頂尖水平仍有差距,如在精度保持性、數控系統穩定性等方面,尚待突破。
在航空航天裝備方面,北斗導航系統全面完成。中國空間站已經建成、獨立運營,人員更替常態化。網路衛星已經開始組網。中國火箭能力世界一流。
▲大陸國產C919執飛香港航班。(圖/翻攝人民網)
殲20、運20、直20、殲35全面服役,雙六代機實現首飛,C919規模交付使用,相信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飛行記錄,C919將能夠獲得更多國家的適航許可,屆時外貿訂單將可直接與空客波音兩大公司競爭。中國在的無人機航空航天領域的專利申請,佔全球70%,是妥妥的第一梯隊領頭羊,以大疆爲代表的無人機生產,更達到全球無人機市場70%的市佔率。中國在航天火箭領域的發展,技術成果較爲顯著, 2024年中國累計發射運載火箭68次,成功率達到97.06%。
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方面,在海洋工程裝備的進展,在技術上已有顯著突破,如40萬噸級FPSO項目採用多項先進技術,質量精度控制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造船方面,中國已經具備生產LNG、豪華郵輪、大型遠洋貨輪,這三種最困難的造船技術。中國連續5年斬獲全球海工接單榜首,2023年全年共獲得海工訂單73艘。2023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佔世界市場份額的49.7%、67%和54.4%,且大型海工裝備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領先。中國造船2024已經佔全球訂單70%。
▲大陸陸發表CR450高鐵列車,時速可達400公里。(圖/翻攝CRRC)
高鐵技術方面,中國建成了4.5萬公里的高速鐵路網,總里程佔全球50%以上,成爲全球高速鐵路運營里程最長的國家,高鐵技術和服務還出口到印尼等國家。近期中國高鐵進一步的完成了提速的測試,最高時速可達450公里,另外新一代時速達到1000公里的磁浮高鐵,也在山西完成了測試。
此外,2023年,中國農機裝備產業規模達2937.1億元,出口額63.6億美元。在多個新興材料研發也取得成果,在全球128個領域前沿保持追趕或領先地位,新材料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產出價值逐步顯現。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方面,中國企業已可以自主設計製造出世界最先進的超導磁共振系統,一些抗癌藥物開始進入美國市場,中國在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自給自足能力增強,產業產出價值不斷提高。高端醫療器械及部分關鍵新材料等領域仍依賴進口,自給率較低,這是未來需要重點突破的方向。
在訊息(資訊,下同)技術方面,中國建設成全世界最先進的5G設備製造產業鏈和5G網路,5G基站超過400萬,是美國近20倍。半導體設備產業鏈基本上開始完成。獨立自主操作系統走向成功,服務器操作系統歐拉操作系統已經佔去年中國市場一半以上。28nm以上的中低端晶片,中國已經世界產能第一。當然,國內半導體生產能力仍有待提高,尤其是高端晶片。目前這個領域主要待突破的應該是,包括光刻機在內的關鍵設備和物資仍受西方出口限制的影響。
10年回望,「中國製造2025」不再是紙面上的宏大計劃,不得不說,當年突然間全國不再提及「中國製造2025」反映了一種更廣泛的政治策略。首先避免了爭議,避免進一步的國際擔憂和保護主義反應。同時,這種沉默凸顯了中國的戰略實用主義,在實現長期經濟目標的同時調整其方法。不得不說,中央高層的做事風格充分展示了東方文化的含蓄。這種含蓄表現出了兩個特點「保險,保守」。
【本文獲《香港01》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