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李德順:盤點一下“盤點”
年終歲始,冬去春來之際,辛勤勞作、心懷憧憬的人們,總要回顧總結一番,盤點得失,瞻望前景,給自己一個新的指示。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也是如此。
各行各業的盤點,多半歷數一年來本領域的主要收穫和“亮點”。但媒體上常常推出的“十大新聞”“十大熱點”“十大人物”等等,則常常喧賓奪主。推出這些關注點,當然是有價值的。但一定要湊“十個”,則往往帶有舊文化中形式主義的老毛病。當年魯迅等就曾經批評過“十景病”:凡事總要列出十個,如“十大風景”“十全大補”,連犯罪也要“十惡不赦”,纔算“十全十美”。這種爲形式所限的盤點,可能帶來一點筆墨文字上的滿足,但其意義就打了折扣。
各行各業實務性的盤點,都有自己的視野、層次和境界。譬如小本經營者,往往在意自己門店的盈虧得失,至多能顧及本行業的經營形勢;而大企業、大資本的盤點,則更注意與國內外的經濟、政治、科技甚至軍事形勢的關聯,力圖掌握其中隱含的機會和風險。
打個比方,前者好比果農,關注的是自己果園的收益;後者好比果商,更關注的是果園經營的條件和市場。他們的共同點,都聚焦於自己的果園和果實。
與之相比,我們哲學社會科學的盤點,則應該有更高的理論層次、更強的歷史感、更自覺的問題意識、更深刻的實踐批判和邏輯批判意識。用同樣的比喻來說,我們盤點,不可止於僅僅展示一季的“果實”,即羅列一時的成果,更要關注“果樹”的生長和“果園”的繁榮。
這就需要堅持以問題爲中心,必要時打破時間和地域的界限,一以貫之地展示思想理論如何伴隨實踐的邏輯,不斷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發展步伐。這樣才能更有力地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新時代,發現“新質文化生產力”的萌芽和生長,努力改善其生態條件,挖掘開發其生長潛力。
(作者爲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