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兩大缺口:一個是臺灣,另一個曾需300萬大軍才能堵住

美國地緣大師弗裡德曼曾說:“中國在中亞、東亞地區上的位置有巨大優勢。當中國控制西藏、新疆、內蒙古和滿洲時,就能處於一種隔絕的狀態,抵禦住來自外部的諸多侵略。”

因此中國的地緣政治需求,其重中之重就是要保持對緩衝區的控制。

不過他還指出:21世紀的中國又是美中不足的,中國北邊有個蒙古,這個國家的版圖多部分與中國接壤,看起來中國像被咬了一口。這個瑕疵,也成爲中國地緣政治的潛在威脅。

我們該怎麼理解弗裡德曼的這番話呢?

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從清朝以來,中國爲控制“緩衝區”曾進行過多次生死大戰,但只要控制了這些緩衝區,就能保證中國免受外部的騷擾,爲發展提供一個和平穩定的內部環境。

但到近現代,外蒙古獨立成爲蒙古國,這就使得中國的地緣安全出現一個“大缺口”。

根據地圖可知,蒙古國地處亞洲大陸的腹地,不僅具有連接東北亞、中亞地區,甚至亞歐大陸的重要地理位置。

而且還因地處中俄間,存在巨大地緣戰略價值,如此蒙古國就很容易成爲大國間角力的工具。

曾幾何時,由於中國謀求獨立自主,蘇聯不甘導致兩國關係急劇下滑,它也曾借用蒙古國對中國施加壓力。而爲抵禦蘇聯威懾,也就是這個“缺口”中國不得不一度陳兵300萬防禦,隨時準備應對一場空前規模的大戰。

等到後續蘇聯與蘇聯改善關係,中國的邊境壓力終於得到舒緩,但蒙古國隨後的外交政策,又讓亞洲的地緣環境變得複雜起來。

對於中國,蒙古國一方面想搭上經濟發展的快速列車,但另一方面又始終保持距離,態度很複雜。如此情形下,蒙古國還另外提出“第三鄰國關係”,大力發展與美日等西方國家的關係。

當然,蒙古國自身的戰略位置也足以吸引美日的介入。

而且除此之外,蒙古國還擁有極爲豐富的資源,現已探明的資源能源種類就有80多種,礦產資源數量同樣相當驚人——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已經能引起大國在蒙古展開資源爭奪。

在蒙古國的設想中,引入美國、日本就是爲多一條發展道路,是所謂平衡外交政策的表現。

但是蒙古國這種引狼入室的行爲,無疑也給中國地緣安全帶來了隱患——例如美國和蒙古國加強軍事合作,對中國展開所謂的c型包圍圈,要對中國在海、陸兩個方向進行圍堵。

日本與蒙古國的積極合作同樣需要注意,根據資料顯示,從1990年開始,日本就不斷的給蒙古各種無償的經濟援助,後來又發展成對它進行技術援助。

1994年時,日本已經成爲蒙古國維護其地緣政治利益的夥伴。其實相較於美國而言,日本‘近水樓臺先得月“,走得比美國還要更遠。

如此,還真應了弗裡德曼的話,蒙古國這塊地成爲中國地緣安全的一個缺口。在接下來的博弈中,蒙古國會不會成爲他國對付中國的“橋頭堡”呢?我們不得而知,但不能不防。

但相較於蒙古國這個“遠慮”,我們如今還應該考慮到“近憂”,它便是臺灣。爲何這麼說呢?

根據地圖可知,臺灣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臺灣的地理位置相當優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羣島,南接巴士海峽,而且還隔着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其地理位置相當優越。

金燦榮教授曾說:“大陸和臺灣天然就是一體的......以臺灣高雄爲基點,構成了中國沿海的不規則三角,而居於這個三角頂點的臺灣恰恰佔據着中央戰略位置。”

彭光謙研究員也認爲:臺灣是中國東南沿海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它和海南島、舟山羣島成爲犄角之勢,品字型展開,互爲依託。

這兩位專家都認爲,臺灣也是中國防禦體系的重要一環。如果失去臺灣,那麼舟山羣島也將失去依託,就使得大陸北上南下,乃至於走向世界的道路都被阻斷,最終造成中國整個防禦體系的破裂。

如此看來,相較於蒙古,臺灣的問題也是重中之重。顯然美國的力量已經介入到臺灣,臺獨分子之所以如此囂張,背後也是美國作祟,他們以臺灣爲依託,展開對中國大陸的制裁。

第一,臺灣處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突出部,美國只要掌握臺灣,就等於有控制整個島鏈的一把鑰匙,也就似乎能把中國封鎖在太平洋以西。

第二,臺灣隔海相對的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包括珠三角、長三角。如若美國一直對中國施加強壓,那麼中國的經濟發展必將受到影響。

好在我方一直在擴大內需,已經成功破局,這方面受到的干擾不算大。但不得不說,在美國的介入下,臺灣無疑也成爲防禦體系的一個缺陷,值得繼續注意。

其實從當前局勢來看,中國繼續穩中向好,而美國卻有不穩的趨勢,若長此以往,中國一定會趕上美國。到那時候,中國一定會採取更加積極對外政策,執行走出去戰略,謀求成爲海洋大國。

那麼臺灣問題將會越來越重要,這也是未來無法迴避的。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弗裡德曼有一定的道理,中國的地緣安全有所謂的“缺口”,近有臺灣,遠有蒙古,這些都是。

不過我們從來不怕存在問題,就怕忽略問題。如今我們正處於上升期,解決臺灣的時間也越來越近,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收復臺灣。

而到那時,外交和經濟雙管齊下,相信任何缺口在強大的硬實力面前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