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客爲何轉向歐美之外的新目的地?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東 葉滿】編者的話:“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從美國和歐洲等傳統旅遊目的地轉向中東、東南亞和拉丁美洲。”香港《南華早報》日前報道稱,外幣兌換公司通濟隆表示,中國客戶的外匯兌換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美元、歐元和英鎊的受歡迎程度下降。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國遊客的旅遊偏好發生轉變”。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專家、業者和遊客認爲,簽證便利性、旅行成本以及地緣政治成爲影響中國遊客選擇的重要因素。有外媒稱,隨着中國遊客“轉向”,一些西方國家不僅失去了關鍵的收入來源,與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消費市場”的經濟文化聯繫也在減弱。

“中國遊客不再喜歡來歐洲了?”

通濟隆全球批發總監何穆凱說,“2019年,美元兌換量大約佔中國業務總量的27%,現在約爲17%。”中國遊客對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興趣似乎也在減弱。英鎊和歐元的兌換量在2019年佔總量的12%,去年下降至約7%。

美國“旅行與旅遊世界”網站也報道稱,隨着中國遊客選擇更具吸引力的全球旅遊目的地,美國、歐洲、中東、東南亞和東亞的旅遊業發生重大轉變。美國曾是中國遊客最嚮往的目的地之一,但近年來中國遊客數量大幅下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赴美中國遊客數量約爲162萬,相較2023年增長了50.8%,但仍不到2019年(283萬)的60%。

印度Deshabhimani網站稱,歐洲一些目的地也面臨類似“危機”,法國和德國等國的相關報告顯示,相較於2019年,中國遊客減少了60%,影響了部分歐洲旅遊城市的經濟。

“中國遊客遠離歐洲”“中國遊客不再喜歡來我們這裡旅遊了嗎”……疫情後,歐洲媒體對中國遊客恢復情況的擔心也不少。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最近幾個月訪問了科隆、蘇黎世、巴黎、布拉格等歐洲城市,發現中國遊客更多的是三三兩兩的自由行遊客,疫情前團體遊客在知名景點前排起長隊的景象已不多見。

在不久前於德國舉行的柏林國際旅遊交易會(ITB)上,一些歐洲參展商也談及這一現象。他們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中國遊客曾是其核心客戶,目前恢復程度在五成到八成之間。疫情前,奧地利哈爾施塔特等熱門目的地曾擔心中國遊客太多,造成“過度旅遊”,而現在這些地方的業者盼望中國遊客迴歸。

歐洲一些酒店業代表也表示,目前中國遊客並未達到疫情前水平。他們稱,中國客人是很受歡迎的客戶羣體,會提前預訂酒店,還喜歡在淡季旅遊,這都有助於保證酒店的入住率。

歐美簽證流程和收費引廣泛吐槽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學者王璵璠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赴歐美旅遊的中國遊客數量恢復較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簽證政策不夠便利。目前東南亞、中東的許多國家對持有中國普通護照的遊客實施免籤、落地籤和電子籤政策。這些是中國遊客可以“說走就走”的目的地。但前往歐美國家則需要預約、排隊辦理簽證。

黎曼是一名資深旅遊愛好者,常備美籤、申根長期簽證,疫情前每年都會進行2-3次歐美長線旅行。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023年至今,自己出境旅行了8次,除澳大利亞和北歐各一次外,其他都是免籤國家。“疫情後我的3年申根簽證過期了,2023年去北歐重新辦理申根簽證,只給了10天,緊卡行程時間,當時很擔心一旦當地航司或機場罷工,我就超期了。而且申根簽證辦起來比較麻煩,各種紙質證明資料需要提交一厚疊,還需要在簽證中心網站搶預約號,費心費力。雖然我的10年美籤還在有效期,但是中美直航航線的價格比疫情前高太多,而且比較擔心美國的安全問題,所以也沒有去美國旅行。相比之下,雖然澳大利亞也需要申請簽證,但能夠線上搞定,方便快捷。”

河北42歲的白領張宇也表示,目前簽證是最影響自己前往歐美旅行的因素。“無論是辦美籤、申根還是英籤,我都需要請假去北京,而且一些簽證中心巧立收費名目的現象越發嚴重。”她對記者吐槽說,“之前辦理法籤,一家四口同樣的地址還要分4個快遞收護照,不能一起郵寄,僅快遞費就花了240元。英籤的快遞綜合服務費要200多元,簽證中心還會推銷短信等服務,我在辦理簽證過程中臨時需要去馬來西亞出差,從簽證中心借出護照又花了七八百元。”

《環球時報》記者發現,長期以來,歐洲國家都將收取材料等簽證事宜外包給簽證服務公司如VFS、BLS等,這些簽證中心除收取服務費外,還會想方設法收取高於市價的快遞費、短信通知費,以及免排隊的VIP費用等。這類收費引發中國遊客廣泛吐槽,但由於簽證中心是“壟斷經營”,即使收費不合理,遊客也別無選擇。張宇對記者表示,“在越來越多國家對華免籤或簡化簽證流程的背景下,一些歐洲國家的簽證中心在本就繁瑣的簽證要求基礎上加碼各種收費項目,只會在第一步就把遊客擋在門外。”

對於簽證問題,海外目的地相關人士也在抱怨。“德國之聲”稱,商界人士表示,中國人申請赴德簽證難度大,阻礙了商業來往。他們呼籲德國新政府採取措施,優化駐華機構辦理簽證的流程。根據德國政府的數據,2024年,德國駐華使領館共簽發27.7萬份簽證,其中普通申根簽證數量比2019年減少近40%。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名旅遊從業者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加州數據來看,雖然2024年中國遊客人數還未恢復到疫情前八成,但是消費金額已經恢復至海外市場第一。令人擔憂的是,這兩年有大量十年美籤持有者的簽證將過期,如果他們不續簽或續簽阻礙較多,可能會影響赴美旅遊人數。”

《環球時報》記者從多家簽證代辦機構瞭解到,相較於去年,目前辦理赴美簽證的排隊時間已明顯縮短。北京、廣州兩地可以預約4月的簽證辦理名額。一名中介告訴記者,之前美籤排隊是因爲“名額少,需求量大”,但現在“需求沒那麼多了”。

迎回中國遊客,需從三方面着力

王璵璠表示,旅行成本升高也是影響中國遊客赴歐美旅行的因素之一。疫情後歐美國家的通貨膨脹推高了住宿和餐飲價格。而前往一些歐美目的地的直飛航班恢復較慢,機票價格較高,遊客更願意選擇交通便捷且性價比高的目的地。

飛常準提供給《環球時報》的數據顯示,2025年2月中美航線實際執行客運航班量725班次,較2019年恢復了30%。中歐航線方面,中德航線執行客運航班量494班次,較2019年恢復了77%。中法航線執行客運航班量433班次,較2019年恢復了68%。中英航線、中意航線的客運航班量較2019年同期有所增長。

北京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在跟團赴美旅遊的價格普遍“比疫情前更貴”,一方面是航班較少,另一方面是疫情期間一些美國地接機構已經停業,目前接待能力有限,當地用工成本、用車及酒店成本漲幅明顯。

瑞士《一瞥報》稱,前往歐洲或北美的長途旅行費用比疫情前高得多,更多中國遊客喜歡在國內旅行。王璵璠也提到,當前中國遊客的選擇更加多元,一方面不少國家對中國免籤,另一方面國內旅遊和免稅購物的發展取代了部分出境遊需求。德國《旅遊新聞》日前報道稱,亞洲目的地正憑藉“無與倫比的性價比”大步邁向世界旅遊舞臺的中心。

王璵璠分析稱,近年來美國以各種藉口對入境美國的中國公民進行盤查、滋擾,一些中國留學生遭美方長時間審查和強制遣返,加上一些美歐國家對中國的污名化炒作、針對亞裔的歧視和暴力事件等,這些入境限制和治安問題打擊了中國遊客的旅遊熱情,引發安全焦慮,造成寒蟬效應。

而當前美國各州旅遊局都在密切開展推廣工作,力促中國遊客迴歸。王璵璠認爲,美國若想真正吸引中國遊客迴歸,至少要做三方面工作。一是解決“進不去”的問題,應設法提高辦理簽證的便捷度,縮短辦理簽證的時間,降低拒籤率。儘快恢復中美直飛航班,推動運力提升。二是解決不安全的觀感。旅遊合作能夠促進民心相通,同時也非常需要民心相通。美方應停止對華抹黑行爲和歧視性政策。同時爲遊客提供更多安全和權益保障,消除遊客的安全顧慮。三是增加本土化服務,例如在酒店、景點和餐廳增加中文標識、中文導覽等服務,推廣中國常用的支付方式,優化遊客體驗。

免籤國家訂單量增長顯著

“全球旅遊業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曾是美國和歐洲旅遊業支柱的中國遊客,正轉向其他目的地。”Deshabhimani網站稱,2019年,美國和歐洲是中國遊客消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推動了從高端零售到娛樂等各行業的發展。如今,國際政治局勢緊張、簽證限制、安全擔憂等因素,促使中國遊客轉向亞洲、中東這些更友好、價格更實惠的目的地。

攜程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年來,中國遊客在一定程度上轉向了海外新興目的地。受免籤政策影響,塞爾維亞、突尼斯、阿聯酋、格魯吉亞等國家的出境遊訂單量都有明顯增加。春秋旅遊副總經理周衛紅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旅行社的預訂情況顯示,摩洛哥、克羅地亞、阿塞拜疆等相對小衆的國家,成了今年“五一”假期出境遊的熱門目的地。

迪拜經濟和旅遊部提供給《環球時報》的數據顯示,2024年迪拜迎來82.4萬中國遊客,同比增長31%。該部門稱,針對中國市場,迪拜實施了包括便利支付及本地化服務在內的一系列“歡迎中國”戰略,進一步提升了中國遊客的體驗。

“我希望摩洛哥在中國能成爲一個著名旅遊目的地。”摩洛哥駐華大使阿卜杜勒卡德爾·安薩里日前對記者表示。今年1月北京和上海前往摩洛哥的直航航班開通後,摩洛哥旅遊業對中國市場充滿期待,預計2025年將新增10萬中國遊客,屆時前往摩洛哥旅遊的中國遊客總數有望達到25萬。摩洛哥國家旅遊局表示,他們將以優質的服務和豐富的旅遊產品,迎接更多中國遊客前來探索這個北非國度。

此外,越來越多中國遊客涌入拉丁美洲。何穆凱表示,中國市場對墨西哥、秘魯和巴西貨幣的需求“呈現出三位數的增長”。他補充道:“我認爲這既有一些體驗式旅行的需求,也有一些商務需求。”

通濟隆預計,中國出境旅遊市場將在未來幾年強勁增長,到2030年,出境遊客數量將從2019年的1.5億人次增加到2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