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用卡業務降溫!網曝「經濟轉弱」:股市越爛越噴
中國信用卡業務降溫,股市卻上漲。(中新社)
中國多家國有與股份制銀行上半年信用卡貸款餘額、交易量與流通卡數同步走弱,不良率上升;監管端並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與相關揭露規定。消息引發PTT討論,網友關注「信用卡能否代表景氣」、以及對臺股與陸港股投資情緒的外溢影響,有人直言「股市猛噴、經濟卻轉弱」的背離更值得警惕。
根據媒體報導,陸媒統計14家上市銀行,信用卡貸款餘額合計年減、交易金額同比下滑逾一成,多家銀行卡手續費與利息收入同步走低;逾期半年未償餘額近年大增,部分行庫上調催收、關停分中心與縮減聯名卡。同時,央行刪除透支利率上下限與資訊揭露等規定,支持機構「自訂利率」以因應風險,但也使消費者面臨利率上行的壓力。
一名網友在PTT貼文寫到,近來陸港股走強,「復華中國5G」漲近120%,但手上「富邦深100」僅約+40%,萌生「去後山問陳瞎子」的戲謔轉換念頭,想打聽還有哪些陸港股ETF可接。其觀點聚焦在「資產部位再配置」而非景氣本身,意在尋求題材輪動下的更高報酬。
留言多數延伸至投資選擇與指標適切性:一派認爲信用卡在中國支付生態中佔比下降,應觀察支付寶、微信等消費信貸工具與就業數據、房市去庫存,單看信用卡易失真;也有人迴應「越爛越噴」的資金面邏輯,主張政策造市與指數行情主導,順勢配置陸港股標的(如中國50、中國高股息)纔是當下解法。
另一派則警示風險:質疑來源立場、提醒信用卡不良上升代表民間槓桿承壓,若疊加利率市場化、銀行縮減卡權益與分中心關閉,恐壓抑內需修復;投資上不宜只看漲幅排名,應留意ETF成分、槓桿曝險與追高風險。綜合而言,論壇在「指標詮釋」與「資產輪動」間分歧加深:有人追題材、有人看基本面,但對風險與報酬不對稱的提醒聲也同步升高。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