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富成老賴:曾以1600億身家超馬雲,卻因一場做空蒸發900億

5年的時間,首富變“首負”,30分鐘損失近千億。

當年的馬雲都不敵的李河君,他究竟經歷了什麼呢?

2023年,銷聲匿跡多年的李河君再次被送上了輿論的焦點,起因是他被錦州公安局帶走了。

此時,關於李河君的那些事蹟再次被人重提,因爲他這個人在商界的經歷太過於魔幻,讓人很難評論他究竟是傳奇人物還是一個“江湖騙子”。

1984年,李河君考入了北交大機械工程系。

剛上大三,李河君就展現出了其不一般的“商業天賦”,都是在學校做生意,可他卻不一樣,直接僱了20個同學給他賣膠捲。

其他同學在畢業後都想着怎麼找一份好工作,而李河君卻要自己當老闆,還發誓自己要幹一番大事業。

可他一摸自己口袋空空,於是就開口向老師借了5萬元,沒想到的是,幾年後李河君就是拿着這5萬元,沒兩天就賠了個精光。

錢沒掙下,就背上了5萬的饑荒。

當時最掙錢的生意就是在中關村賣電子零件,看到了這個商機,李河君就也着手開始買賣開了電子零件。

誰知這一段經歷反而讓他的資產越滾越大,一口氣有了8000萬的本錢。

不過,買賣這些電子元件對李河君來說都是上不了檯面的事情,真正讓他走上致富的道路,還是從1994年開始的。

這一年,手上有了不少本錢的李河君開始介入了水電這種大生意,他先是拿出來1000萬元收購了其老家河源市的一座小型的水電站,這個水電站裝機容量只有1500千瓦。

其實李河君收購這個水電站的初衷只是想要收購上市公司去玩轉資本市場,於是在同時他成立了華睿投資,也就是漢能集團的前身。

可在瞭解這個發電站時,他驚奇地發現水電這門生意不錯,於是在水電領域李河君開始了不斷地突破。

在意識到水電行業的利潤可觀後,李河君在廣東、青海等好多地方放收穫了小型水電站,這些也讓他年入幾億乃至幾十億。

2002年,爲了大力發展電力產業,中央組織了不少民營企業遠赴西南考察,李河君也是其中之一。

當考察到雲南時,雲南的官方表示想要引入民間企業一同開發金沙江的發電站,李河君發現金沙江水流充沛,非常適合建水電站。

於是李河君當即就對金沙江的水電站項目進行了可行性的調查,最後他在這一條江的中游處就規劃了8座水電站,這水電站個個都是百萬級千瓦的水電站,這是什麼概念。

就是8個加起來比一個三峽水電站的發電量還大。

於是,李河君在後續表示自己可以一口氣修6座水電站,並與雲南政府還簽下了合同,但是不少人覺得這根本不可能,因爲修這6個水電站一共要花費七百多億。

當年修建三峽工程,我們舉全國之力才修建好,如今一個民營企業家說自己能一口氣修6個百萬級水電站,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啊。

因此最後經過百般博弈與思考,李河君只拿到了金沙江水電站項目中資源最好的金安橋這一個,光是建設這一項目,李河君就耗費了200億元的資金。

當時這巨大的花費也讓李河君頭疼不已,他把前些年效益還不錯的小供電站賣了幾個才湊夠。

金安橋建設花了快10年的時間,直到2011年3月,項目一期才正式併網發電。

面對這一項目的建成,李河君感慨萬千,他覺得這一水電站爲漢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不說,重點是這一項目贏得了外界的認可,因爲當時放眼整個世界,都沒有比金安橋再大的私營水電站了。

這說明,漢能公司說到做到,在商場中,“信”字有多重要,李河君當然是心知肚明。

或者就是因爲這件事給予李河君莫大的信心,他的步子也開始越邁越大,這一次他盯上的是太陽能。

在金安橋發電站馬上就要完工之時,李河君大膽地向光伏發電的行業邁進。

他在全國各地大膽投資建設,一共花了近800億,建設了8個光伏基地。

用李河君自己的話來說,金安橋完工,漢能就是躺着都能賺錢,那爲什麼不做點更有意思的事情呢?

就這樣2013年,李河君爲了能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他選擇控股了在港上市的鉑陽控股,後來更名漢能薄膜發電。

沒想到的是,這一次李河君又嚐到了資本的甜頭,藉助風口的力量,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兩年就暴漲了18倍,漢能也成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太陽能上市公司。

2015年,李河君的身價高達1600億,就算是馬雲、王健林也只能望其項背。

可誰都沒想到,巔峰與地獄的距離竟然如此之近。

其實漢能薄膜發電的業績根本沒有什麼真實的數據支撐,也就是很多年以來,李河君都是在用這一概念講故事。

可既然是講故事,就有被識破的一天,2015年5月,做空機構精準打壓漢能,僅僅30分鐘股價就下跌了一半還多。

就5月20日這一天,李河君的身價就蒸發了900億。

這番做空也引起了蝴蝶效應,在2015年7月15日,香港證監會勒令漢能薄膜停止交易,直到如今都沒有覆盤。

而這之後的漢能一瀉千里,問題也越來越多,首先資金鍊斷裂,曾經讓李河君驕傲不已的金安橋水電站也被他列入了售賣的清單。

2015年年度,漢能的財報顯示,負債已達122億港元,李河君也稱爲最短暫的首富。

可即使這樣,他依舊還想要東山再起,2016年李河君攜四輛太陽能汽車出現在大衆的眼前,他稱馬斯克的電動汽車不算什麼,他的太陽能汽車纔是高科技。

可很遺憾,這些汽車並沒有人感興趣。

2020年7月,漢能申請破產,李河君也成爲了老賴,欠下了百億債臺。

就這樣,屬於李河君的那些傳奇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也都隨着漢能的沒落成爲了歷史。

這也不免讓人想到另一個人,大洋彼岸的“賈會計”,他們都是靠着講故事成爲了資本大亨,但也因爲講故事一夜之間成爲被人唾棄的“騙子”。

但願這樣的“商業傳奇”希望再也不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