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境遊升溫讓外語導遊走俏

參考消息網4月10日報道 (文/王炳坤 丁非白 洪可潤)在遼寧省博物館,幾位來自德國的遊客被眼前的窯變紅釉石榴尊深深吸引。作爲他們的外語導遊,隋玉偉將這件瓷器的年代、來歷以及製作工藝細緻地翻譯給他們聽,引得他們對古老的東方文化連連稱讚。

隨着中國不斷放寬入境免籤政策,各地多了不少外國遊客新奇而興奮的身影。在火爆的中國遊熱潮中,外語導遊尤其是小語種導遊供不應求現象,正成爲令旅遊行業“痛並快樂着”的焦點問題。越來越多中國景區、文博場館希望借外語導遊的專業與熱情,向遠道而來的外國遊客生動講述自身的獨特魅力和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

外語導遊供不應求

隋玉偉是土生土長的瀋陽人,對瀋陽故宮、遼寧省博物館等文博場所的古蹟、文物如數家珍。從各類古建築的風格特點,到古代王朝更替的經典故事,他都能用便於外國遊客理解的方式娓娓道來。

從去年開始,做了17年外語導遊的隋玉偉感覺忙了起來。“突然感覺自己有些分身乏術。最多的時候一週有六場外語講解,諮詢量也大幅增加。”隋玉偉說。

在數千裡之外的雲南,從事越南語導遊工作多年的于濤也有同樣感受。“經常一天有三四家旅行社找我帶團,實在忙不過來。”他說,有時候上午剛在中越邊境送完團,下午又得趕到昆明接新的團,有一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是連軸轉。

中國旅行社協會導遊專業委員會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約有66萬持證導遊,中文導遊佔比約91.6%,外語導遊佔比約8.4%。採訪中記者發現,相比英語導遊,小語種導遊更加緊俏,成了旅遊業內炙手可熱的“稀缺人才”。

在上海,旅行社開始招聘“韓語地陪”業務人員,一些旅行社還與高校聯繫對接,吸引小語種專業的學生兼職導遊。

在北京讀研究生的胡廣源專門爲外籍遊客提供私人定製的俄語導遊服務。“俄語導遊是比較稀缺的。有時候旺季旅行社需要的人多,找不到那麼多專業導遊,就會從在校學生中找。”胡廣源說,現在每天他都能收到一兩條導遊業務諮詢。

瀋陽一家旅遊公司負責人表示,爲應對小語種外語導遊短缺情況,公司一方面從其他單位借用有經驗的導遊,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和旅遊類高校加強交流合作,計劃招募、培養一批多語種導遊。

中國旅行社協會導遊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健表示,由於導遊人才的培養週期較長,在今後三到五年內,小語種導遊稀缺的問題仍會持續存在。

外語導遊的緊俏也刺激越來越多“外行”轉入入境旅遊市場,一些前幾年已經改行的導遊,開始重返帶團一線。

成都導遊協會副會長王榮表示,過去幾年,外語導遊的工作密度不夠大、接待量也不夠多,外語導遊改行做國際貿易、翻譯或從事語言教育,是導遊行業內的常態,人才流失明顯。而在2024年,這些流失的人才大量回流,2025年外語導遊的數量還將進一步增加。

“頭回客”變成“回頭客”

“一導難求”的背後,是中國入境遊持續升溫。2024年,超過2000萬人次外國人免簽入境,同比增長112%,其中通過單方面免籤政策來華的總人次超339萬,同比增長1200%。

春節期間,法國人阿爾諾從昆明登上中老鐵路。他說:“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坐火車,檢票井然有序,車上行李安置妥當,乘車體驗十分舒適。”從成都入境的英國遊客裡奇和同伴來到雲南,對當地風土人情讚不絕口:“這裡食物美味,人們熱心友善,一切都物超所值。我會推薦朋友們來中國。”

今年春節假期,瀋陽入境遊訂單量同比增長65%,主要客源地爲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大連周水子邊檢站3月22日發佈數據,今年以來,大連機場口岸外國人入境3.4萬人次,同比增長49%,免簽入境及240小時免簽過境2.1萬人次,佔比63.6%。

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賞花、踏青、鄉村、露營、美食等主題遊需求旺盛。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清明節假期三天,全國國內出遊1.26億人次,同比增長6.3%;國內出遊總花費575.49億元,同比增長6.7%。而各地旅遊景點旺盛的人流中,也有更多外國面孔。

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中國入境旅遊發展報告2024-2025》表示,入境旅遊已成爲彰顯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今年一季度,海外民衆對來華航班和住宿的搜索量高於去年同期水平,未來一段時期,來華旅遊需求將持續提升。

中國的獨特魅力吸引外國遊客從“頭回客”變成“回頭客”,一些外國遊客開始“二刷”甚至“三刷”中國。“許多外國遊客到瀋陽出差後,很快又以遊客的身份再次聯繫我,讓我帶他們去中國其他城市旅遊。”隋玉偉說。

在西安唐樂宮餐廳,天南地北的外國遊客齊聚一堂,享受美食和文化的盛宴。湖南張家界尤其受到韓國遊客青睞,以至於在韓國流行這樣一句話:“孝順父母,就送他們去張家界旅遊。”

在優兔、臉書等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各國旅遊博主拍攝的接地氣“China Travel”視頻動輒擁有幾百萬瀏覽量。追隨外國遊客的腳步,一個日新月異又充滿人情味的中國映入視頻瀏覽者眼簾。

日前,被中國網友親切稱爲“甲亢哥”的美國知名網紅“IShowSpeed”到上海、北京、成都、重慶等多箇中國城市開展直播活動,把真實中國呈現給數千萬海內外網友,受到廣泛好評。安全、現代、安靜、乾淨、好吃、熱情、善良……這些外國博主視頻裡的高頻詞,讓觀衆感受到一個更加立體可親的中國形象。

伴隨入境旅遊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多地還出臺促進入境遊發展政策,積極開展海外營銷推廣活動,爭相打造外國遊客入境遊“首選地”。

廣西壯族自治區印發《2025年入境旅遊獎補實施方案》,對旅行社接待境外遊客來桂、遠程市場開拓等進行獎勵,獎金最高達20萬元。遼寧省大連市圍繞“機制、政策、產品、服務、宣傳”五大維度,發佈十條入境旅遊躍升計劃舉措,力爭在2025年實現全年入境遊客數量增長50%的目標。

3月25日,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司長李剛表示,商務部計劃提升離境退稅政策效果,將會同有關部門出臺針對性政策措施,增加退稅商店數量,優化退稅服務,便利境外旅客在華購物,擴大入境消費。

讓外國遊客“不見外”

3月末,貴州省導遊協會聯合雲南、廣西、四川、重慶四省(區、市)導遊協會,建立“黔滇桂川渝”外語導遊人才互助合作機制,旨在通過區域協同破解人才短板。

隨着中國入境旅遊市場持續升溫,多地文旅部門和高校正加快培養多語種導遊人才。成都市將聯合成都外國語學院等在蓉高校,與入境遊接待量大的旅行社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採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依據企業崗位需求定製培養方案,通過訂單式培養,確保學生精通小語種,具備一專多能特質。

除了緩解“一導難求”問題,中國多地紛紛創新入境遊服務舉措,從支付便利化,到簽證政策優化,再到讓人工智能翻譯成爲“得力助手”,持續升級的服務措施讓外國遊客的“中國行”更加順暢,老外來華更加“不見外”。

隋玉偉也看到新的機遇。他和朋友合夥開辦外語導遊培訓班,目前已培訓近300人次。“東北獨特的冰雪旅遊資源,加上哈爾濱亞冬會的影響力,正吸引更多外國遊客來到東北。來了之後,老外們才發現東北好吃好玩,並非只有冰雪。”隋玉偉介紹,他們培訓外語導遊不僅教授語言,還加強歷史文化的學習和應急處理能力的掌握,確保導遊能提供高質量服務。

同時,多地文博場館通過人工智能翻譯等技術手段,提升對外籍人士的接待能力。浙江省博物館提供英語和日語人工講解服務,並在“雲上浙博——智慧導覽系統”配備漢語、英語、日語、韓語、阿拉伯語導覽服務。陝西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設“境外遊客融合服務平臺”,實現24種語言、29種貨幣、39個國家和地區的門票預約服務。

從機場到博物館、從大商場到特色小店,外籍來華人員便利支付場景也變得豐富起來。在瀋陽方城文化旅遊區,區域內設置了16家支付便利化服務示範網點,網點內的ATM自助機均已實現外卡取現功能,瀋陽方城內可受理外卡的重點場景商戶已有70餘戶。

目前,全國重點城市重點商戶外卡受理覆蓋率持續提升,北京市、江蘇省超80%的重點商戶可受理境外銀行卡,深圳、廣州重點區域境外銀行卡受理覆蓋率超90%。

爲進一步優化外籍人士入境生活便利性,遼寧省持續在出入境業務辦理、支付服務、交通出行、醫療教育、旅遊觀光、投資興業等多個方面爲在遼外籍人士提供便利舉措。例如,瀋陽積極打造“國際友好消費商圈”,通過刷卡、掃碼和現金等多種方式進行支付,支持入境人士暢遊暢買;瀋陽市文旅局針對入境遊旅客增多情況,積極出臺措施提升服務水平,包括組織開展重點景區外語引導標識服務提升工作,優化重點景區護照、永久居留證等線上預約購票功能,開展外語導遊人才培養等。

如今,外國遊客的足跡正從中國傳統熱門城市向二三線城市延伸。在雲南騰衝,東南亞遊客熱衷體驗非遺皮影戲製作;在福建泉州,阿拉伯遊客沿着“海上絲綢之路”尋訪古蹟;江西景德鎮的“陶藝研學”則吸引大批韓國青少年……正如一位西班牙遊客在社交媒體的留言:“這裡不只有熊貓和長城,還有無數等待被發現的故事——而越來越便利的服務,正讓這些故事變得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