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有望突破81歲,長壽經濟效應如何放大

隨着我國老齡化加速發展,長壽經濟應運而生。預計到2050年,這一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50萬億元。

4月8日下午,第七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分論壇——2025長壽時代論壇上,來自政產學研等領域代表和專家學者圍繞長壽經濟與AI的結合展開討論。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80歲及以上的高齡人口數量在20年間經歷了顯著增長。從2000年的1199萬攀升至2020年的3580萬,增長了近2倍,平均每10年增加率高達100%。隨着生活水平和醫療技術的提升,預計到2035年,我國8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8256萬。

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昇表示,在長壽時代,人的預期壽命延長,健康預期壽命也隨之延長。中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9歲,較1900年整整提高了11歲。長壽時代,健康生命疾病圖譜向非致死的慢性病轉化,大健康疾病要從治療爲主轉向預防爲主,以機構爲主轉向以人爲本的構築覆蓋全生命週期。以預防、干預、管理爲核心的健康服務體系最終提升健康壽命,降低社會整體的健康成本,放大長壽經濟的效應。

《柳葉刀·公共衛生》預測,到2035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有望增長到81.3歲。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黨俊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長壽經濟不是簡單地向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它是一個橫跨一二三產業,圍繞老年人健康、生活、社交等需求形成的經濟形態,從“被動消耗者”向“價值創造者”轉變帶來的全產業鏈重塑。到2050年,中國銀髮經濟、老齡產業、長壽經濟的潛力有望突破250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針對長壽時代的挑戰,泰康推出“智慧護理”解決方案:整合十年照護經驗與專家資源,打造智能護理知識庫,通過AI技術降低護理人員專業門檻,提升服務穩定性。居民檔案與智慧系統的深度聯動,正推動“治病”向“防病”“被動醫療”向“主動健康管理”的轉型。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醫療領域廣泛應用。最新數據顯示,已有超過70家醫療機構與大健康公司宣佈整合Deep Seek,覆蓋藥物研發影像分析、診斷篩查、病理監測、慢病管理等多個領域。”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院長鬍俊波在論壇上發言表示,同濟醫院也在積極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前沿數字中心的建設,推動生物醫學大數據的應用與創新。同時通過全面本地化部署Deep 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住院醫療、文書輔助書寫,門診患者健康宣教、科研數據分析和醫院日常辦公等四大核心場景實現了落地應用。

邁瑞醫療在探索通用模型到專科模型的蛻變。該公司高級副總裁李新勝介紹,重症醫學在臨牀中有兩個關鍵特徵——費用高、診療難。病症的複雜性以及病情的嚴重性對醫生的經驗和能力要求高,時間消耗大。爲此,邁瑞在重症醫學領域開闢了啓源重症大模型,作爲智能監護系統,其可實現7×24小時病情監測,模型能基於患者特徵病情生成個性化治診療建議,還能自動完成70%的病歷文書,一鍵生成多學科會診MDT會診PPT。經過幾個月的測試,該款大模型已經逐步提升了重症醫學的質量和效率。

此外,大模型和智能物聯網的聯合驅動對慢病管理的創新也提供了機會。

香港工程院院士張黔認爲,隨着大模型的推進,慢病管理的整個範式或將被重構,從單一的指標變成全方位且連續的信息,做到資源的合理分配。同時,患者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從被動治療到主動管理,在模型反饋合理的基礎情況下調整個人的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