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味兒”爲寒冬英倫帶來暖意
參考消息網2月6日報道(文/章博寧 趙小娜 吳魯)冬日的英國,寒風瑟瑟,冷雨淅瀝;而春節的到來,爲英倫大地點綴上熱烈紅火的“年味兒”,融化了鐘樓塔尖的薄霜,也爲人們心中增添了一抹喜慶的暖意。
除夕夜裡,倫敦地標巨型摩天輪“倫敦眼”亮起紅色和金色燈光,映照在泰晤士河上,宛如一輪明月。春節期間,50輛印有“你好中國”國家旅遊形象、歡樂春節標誌、中國吉祥蛇形象的巴士穿梭在倫敦街頭,在皮卡迪利廣場和聖保羅大教堂等地標前留下“中國紅”。蛇年的第一個週末,倫敦特拉法加廣場、卡姆登集市和格林尼治等地張燈結綵,鑼鼓喧天,數十萬人在英國共慶中國年。
英國知名漢學家弗朗西絲·伍德(中文名吳芳思)對本報記者說,春節在中國是一個團聚的節日,而在英國更像是任何人都可以參加的公共慶祝活動。她說,在英國天氣寒冷、日照極少的冬季,春節這樣一個“愉快活潑、生機勃勃”的節慶很受歡迎。
“潮街”迎來首箇中國年
坐落於倫敦西北攝政運河旁的卡姆登集市,是倫敦最熱門的旅遊“打卡地”之一。這裡不僅彙集了上千個時尚店鋪、美食攤位和創意商販,還有隨處可見的塗鴉藝術和街頭表演,每天吸引着成千上萬的遊客,尤其受年輕人喜愛。
而這座有着約50年曆史的集市,今年第一次舉辦了中國春節慶典活動。這一英國潮流街區在中國文化元素的襯托下顯出別樣韻味。
2月1日,正值大年初四,又逢週六,卡姆登集市熱鬧非凡,人們摩肩接踵。喜慶的春節燈飾高高懸掛,空氣中瀰漫着中式點心的香氣。許多人手中拿着紅色的燈籠和福字,偶爾可見漢服的衣袂翩然掠過。有的兒童坐在家長的肩膀上,張望着精彩的舞獅表演,有的則緊閉雙眼,讓彩繪師在臉頰上畫出栩栩如生的中國龍。
“我很高興能加入中國社羣,和中國人一起慶祝春節。”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學生塔魯·辛加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辛加爾雖然一直知道春節,但多虧了中國同學帶她來到慶典現場,才第一次有了過年的體驗。
帶辛加爾來參加慶典的是中國留學生張柯堯。當天,她們倆穿上精緻的漢服,挽起髮髻,佩戴着極具中國風格的髮簪等首飾,可謂優雅喜慶又年味十足。在這場慶典活動上,不僅有舞龍舞獅、曲藝雜技、民族舞蹈等現場演出,也有漆扇製作、書法體驗、燈籠製作等手工坊,還有國潮商品、美食點心、漢服體驗的攤位,吸引了大量市民和遊客,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年。
運營卡姆登集市的倫敦拉博科技有限公司社區關係與公共事務總監阿卜杜勒·哈伊對本報記者說,卡姆登集市很重視文化多樣性,而中國社羣和中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春節也是世界上極其有意義的節日之一,很榮幸能舉辦春節慶典。他說,這樣的活動爲人們,尤其是青年人,提供了一個機會,將大家凝聚在一起,學會相互欣賞與理解,促進和諧、包容與團結。
親身感受中國文化魅力
“碰!”倫敦市民珍妮·米爾沃德一邊喊着,一邊將麻將桌上的“南風”收到面前。她不僅自己打得得心應手,還能不時給身邊的新手講解規則。
在中國,麻將是春節期間茶餘飯後常見的休閒娛樂方式。而在英國倫敦,蛇年慶祝活動中一場隨來隨打的麻將體驗,也碰撞出了新鮮的樂趣。
從麻將到竹編,從刺繡到雕版印刷……春節期間,各式工作坊和體驗課遍地開花,讓英國人民在節日的氛圍中,親身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技藝歷久彌新的魅力。
1月23日,在“歡樂春節——非遺雅集”活動上,英國人理查德·霍利在現場體驗了剪紙和書法。其間,霍利細心觀察書法老師的每一個動作,一板一眼地模仿老師握筆的姿勢和蘸墨的動作,並用毛筆寫出了“福”和“蛇”兩個字。他對本報記者說,中國毛筆字與歐洲硬筆書法感覺很不一樣,因爲毛筆在紙上沒有鋼筆那樣與紙面摩擦的聲音,且墨水更稀,這讓中國書法顯得更“安靜”和“柔軟”。
“四海同春”成保留項目
英國最具代表性、規模最大的春節慶祝活動當數每年的“四海同春”新春慶典。該活動自2002年首次舉辦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23屆,成爲倫敦乃至英國官方日曆上的特色活動之一。
2月2日大年初五,第24屆倫敦“四海同春”新春慶典再度回到特拉法加廣場、中國城等地點。一大早,在舞龍舞獅表演團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隊伍伴着震耳欲聾的鑼鼓聲,開始了兩小時的巡遊。隨後,在特拉法加廣場的慶典主舞臺上,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們輪番登臺,爲觀衆帶來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據主辦方統計,該活動今年共吸引了超過70萬名民衆及遊客。
此外,英國一些博物館也常借春節的契機推出相關主題的文化體驗活動。以皇家格林尼治博物館爲例,每年春節,該博物館旗下的國家海事博物館都會舉辦書法展覽、舞獅表演、中式茶禮等活動。雖然由於國家海事博物館裝修,該活動今年不得不暫停一次,但皇家格林尼治博物館旗下的另一家機構——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舉辦的中國天文展一票難求。據悉,該展覽介紹了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天文探索,以及中國曆法與天體運動的關係。
皇家格林尼治博物館負責人帕迪·羅傑斯對本報記者說,舉辦這樣的展覽,通過分享不同文化的視角,促進文化和科學的交流,人們能更好地建立聯繫、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