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完成空間生命科學在軌實驗任務
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千龍網)
2025年7月15日,天舟九號貨運飛船攜帶23項科學實驗物資上行中國空間站,開展在軌實驗。1個多月來,各項實驗進展順利,三項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已完成全部在軌實驗。
8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獲悉,包含骨骼肌前體細胞、肝細胞、腦類器官芯片等實驗樣品的三項生命科學實驗項目,已成功實現自動培養、在軌給藥、顯微成像及樣品固定等系列操作。目前,實驗在航天員協助下完成了在軌取樣、樣品存儲等工作,樣品處於在軌低溫存儲狀態。實驗樣品將於今年下半年隨載人飛船返回地面,開展後續研究。
最新在軌實驗發現,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對核酸藥物的攝取效率明顯提高,疾病相關蛋白表達水平呈現快速下降趨勢,治療效果顯著優於地面環境對照實驗。
“微重力環境下核酸脂質納米載體生物學功能的研究”初步表明,核酸藥物具有空間潛在應用優勢。這意味着,空間微重力環境可作爲一個較爲理想的實驗條件,針對一些在地面療效受限的疾病,探索新的生物干預手段或藥物。
在“空間微重力環境對骨骼肌前體細胞遷移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項目實驗中,科研人員通過在軌觀察發現,骨骼肌前體細胞誘導遷移受阻,可能引發其功能異常,進而影響微重力環境下骨骼肌再生能力,從而影響骨骼肌穩態。這一研究將有助於瞭解空間微重力環境導致骨骼肌萎縮的原因,爲開發相應的干預措施、治療相關骨骼肌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於器官芯片技術的空間環境對人體血腦屏障的影響研究”空間實驗表明,腦類器官芯片可以在軌較長時間3D培養。在軌培養過程中發現,腦類器官的神經元遷移相較於地面更快,這可能說明在軌環境能加速3D腦組織內細胞的運動。樣品下行後,將分析其與阿爾茲海默症等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的內在關聯性,進一步利用多組學分析手段發現潛在干預靶點,爲空地轉移應用提供新思路。
截至8月22日,今年中國空間站空間應用系統已在軌實施58項科學與應用項目,實驗次數26000餘次,上行科學與應用任務800餘公斤實驗模塊、單元及樣品等科學物資;下行空間科學實驗樣品27種,獲取科學數據110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