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攻克癌症?溶瘤病毒技術已有多家上市藥企涉獵
財聯社3月11日訊(記者 盧阿峰)日前,在社交平臺上,一則“中國科學界攻克癌症”的消息廣泛流傳,稱“該研究成果具備諾貝爾獎的級別”,其內容直指前段時間廣西醫科大學靶向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趙永祥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靜脈注射溶瘤病毒治療晚期癌症”。
事實上,該研究成果出現於1月,趙永祥教授團隊將該研究成果在《Cell》發表,當時引發了一定的關注。多位受訪專家今日向財聯社記者稱,“該研究毋庸置疑是一個具備創新性的成果,但尚未達到革命性的程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產業界,溶瘤病毒療法也不是一個新鮮事物,海內外均有同類型藥物上市和研究佈局,國內醫藥巨頭恆瑞醫藥(600276.SH)、百濟神州(688235.SH)、復星醫藥(600196.SH)等均在該領域有所押注。子公司有相關產品上市的上海醫藥(601607.SH)方面告訴記者,“正在密切關注該研究進展”,“未來溶瘤病毒品種在集團內的角色需要根據研發進展、上市價值,投入測算等方面進行綜合定位。”
中國科學家攻克癌症?
財聯社記者瞭解到,該研究成果來自廣西醫科大學靶向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趙永祥教授團隊,1月22日,《Cell》在線正式發表了趙永祥教授團隊的上述研究成果“Hyperacute rejection-engineered oncolytic virus for interventional clinical trial in refractory cancer patients(抗超急性排斥反應溶瘤病毒用於難治性癌症患者的介入臨牀試驗)”。
具體而言,趙永祥教授團隊利用對人類無害的NDV病毒作爲載體,插入豬的α1,3-半乳糖轉移酶基因,成功構建出新型病毒NDV-GT。該病毒感染腫瘤細胞後,可使腫瘤表面表達異種αGal抗原,從而觸發超急性免疫排斥反應,引導免疫系統精準攻擊腫瘤細胞。這一技術巧妙地“僞裝”了腫瘤細胞,使其被免疫系統識別爲異種器官,進而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
在臨牀前試驗中,基因編輯的肝癌食蟹猴在接受NDV-GT靜脈注射後,平均生存期從未治療時的四個月延長到超過六個月。隨後的臨牀試驗也顯示出令人振奮的結果:23名晚期耐藥癌症患者中,90%的患者獲得了疾病控制(包括腫瘤縮小或停止生長),且未觀察到嚴重不良反應或明顯的免疫中和抗體生成,充分證明了該療法的安全性和應用潛力。
財聯社記者還了解到,在2月9日,趙永祥參加了中國抗癌協會的線上會議,多位院士均線上參會,其詳細闡述了團隊的研究初衷及行業背景,並強調,目前,該技術已在8種實體瘤患者中進行了驗證,結果顯示大多數患者僅出現1-2級的不良事件(AE),表明其具有“見效快、低毒性、成本效益高”的特點。這一成果爲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了一種可負擔的治療選擇,真正實現了“讓老百姓治得起病”的目標。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生物學專家譚蔚泓在上述會議上指出,該溶瘤病毒藥物設計了“自毀開關”,確保其不會在體內長期存留,且對正常細胞無損傷。此外,他還展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包括溶瘤病毒聯合免疫治療、CAR-T治療等,並建議擴大臨牀試驗規模,優化適應人羣,從I期臨牀試驗逐步推進至II、Ⅲ期臨牀試驗,以篩選更合適的患者羣體,探索個體化治療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趙永祥教授團隊在上述發表在《Cell》上的研究成果文章最後聲稱:“我們將其應用擴展到各種實體腫瘤,以驗證其廣泛的適用性。目前,針對各種惡性腫瘤的II-Ⅲ期臨牀試驗正在申請中,通過評估療效和安全性並探索生物標誌物和聯合療法來改善治療結果並推進個性化策略。”
學界:具備創新性,但尚未達到革命性
據相關資料,溶瘤病毒是一類具有複製能力的腫瘤殺傷型病毒,世界上最早出現溶瘤病毒的報道,是由於當時發現一名子宮頸癌患者在感染狂犬病病毒後,腫瘤隨之消退。1991年,Martuza等人在《Science》雜誌發表文章,稱轉基因HSV在惡性膠質瘤治療中有一定的效果以後,採用HSV進行的溶瘤病毒治療就日益受到關注。
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教授馬步勇在採訪中告訴財聯社記者,溶瘤病毒療法利用實驗室改造的病毒來靶向和感染癌細胞,而不會影響大多數正常細胞。溶瘤病毒一般通過癌細胞內自我繁殖或攜帶毒素蛋白直接殺死癌細胞刺激免疫反應利用其免疫系統攻擊癌症。
“而趙永祥團隊的溶瘤病毒利用了久經考驗的新城疫天然溶瘤病毒,開創性地選取了一個人類缺失只在豬器官表達的α1,3-半乳糖轉移酶基因激發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這一基因的選取借鑑了人體器官移植中遇到免疫排斥反應的難題,變器官移植道路中的‘荊棘’爲溶瘤病毒的‘信號彈’,取得了晚期耐藥癌症患者臨牀試驗的良好效果。”馬步勇較高評價這一研究成果。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副部長、食管腫瘤整合康復專委會主委陳小兵告訴財聯社記者,這項研究兼具學術創新性與臨牀應用潛力。“他們從人體免疫系統對移植豬器官的‘超急性排斥反應’獲取靈感,巧妙應用於癌症治療,構建出具有獨特機制的NDV—GT溶瘤病毒。這一創新爲癌症治療開闢新路徑,帶來攻克晚期難治性癌症的希望。”
公衛專家常榮山告訴財聯社記者,“該研究毋庸置疑是一個具備創新性的成果,凸顯了中國科學家在抗癌領域的原創貢獻,值得鼓勵和支持,但尚未達到革命性突破。”
常榮山進一步解釋稱,研究在小範圍內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於樣本量小且隨訪未完成,其臨牀應用的有效性尚需進一步驗證。特別是以往其他溶瘤病毒臨牀試驗中,溶瘤病毒通過靜脈進入體內後,只能感染約20%的癌細胞,且人體可能會快速清除病毒,限制了其治療效果。此外,研究中採用的病毒載體NDV—GT和酶具有創新性,但在臨牀應用上仍需進行更多有統計意義的試驗以證明其突破性。
產業界:密切關注進展 多家藥企已佈局溶瘤病毒技術
學界不約而同地對於趙永祥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寄予厚望,希望該成果能夠儘快轉換爲具體的創新藥物。
“希望後續的II和Ⅲ期臨牀驗證能夠充分證明這一療法的效果,獲批上市應用於治療,在腫瘤治療和相關藥物研發中觸類旁通,創新開拓才能帶來新的突破。趙永祥團隊的這一成果是一個非常好的證明。”馬步勇告訴記者。
常榮山也對財聯社記者指出,趙永祥團隊下一步要在“消滅腫瘤細胞”的總體效率,樣本數量和已有的溶瘤病毒的載體的比較優勢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研究和證明,以及進一步探討更長遠的醫學成果轉化方面的可能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事實上,溶瘤病毒領域,全球多家生物醫藥企業正積極開發相關療法,有的已經實現上市銷售。2015年,美國的安進的T-VEC(Imlygic)是首個獲得FDA批准的溶瘤病毒療法,用於治療黑色素瘤。Oncolytics Biotech公司的核心產品Pelareorep針對乳腺癌、胰腺癌等適應症的臨牀試驗分別處於Ⅲ與Ⅱ期;美國DNAtrix公司的DNX-2401(腺病毒載體)的適應症爲膠質母細胞瘤,Ⅱ期臨牀聯合K藥數據積極,已經獲得FDA孤兒藥資格。
國內方面,溶瘤病毒相關產品上市出乎意料的早,上海三維生物的重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安柯瑞)於2005年獲中國國家藥監局(NMPA)批准用於治療晚期鼻咽癌,是中國首個獲批上市的溶瘤病毒藥物。
今日,上海三維生物母公司上海醫藥方面告訴財聯社記者,“目前子公司三維生物的安柯瑞還不是集團的重點產品,在很早之前獲批的,當時技術方面沒有現在成熟。”
上海醫藥方面還告訴記者,“我們已經關注到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子公司肯定密切關注相關動態,對於安柯瑞更進一步的開發還在進行當中,未來該溶瘤病毒品種在集團內的角色需要根據研發進展、上市價值,研發投入測算方面進行綜合定位。”
除此之外,摩熵醫藥信息顯示,還有諸多國內創新藥企業在這塊佈局深遠,恆瑞醫藥與上述德國腫瘤免疫公司Oncolytic Biotech於2022年展開合作,引進溶瘤病毒技術,溶瘤病毒與PD-1(卡瑞利珠單抗)聯用療法針對肝癌等實體瘤的臨牀試驗處於Ⅱ期階段;復星醫藥2021年通過基金參投復諾健生物,後者核心產品VG161已進入國際多中心Ⅱ期臨牀;百濟神州於2023年與SpringWorksTherapeutics合作,探索溶瘤病毒與MAPK通路抑制劑的聯用方案,目前處於Ⅰb/Ⅱ期臨牀階段。
還有君實生物(688180.SH)、康華生物(300841.SZ)、三生製藥(01530.HK)、再鼎醫藥(09688.HK)、長春高新(000661.SZ)等上市藥企均在溶瘤病毒領域有所押注,相關研究仍處於較爲前期階段,已形成溶瘤病毒領域的第一梯隊,這些上市公司多采取License-in或參股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佈局和與PD-1、CAR-T、化療等聯用。
財聯社記者今日下午聯繫了上述上市公司,但截至發稿暫未獲得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