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樣本觀察·“鎮”了不起|從“粗打鐵”到“細打磨”,“菜刀小鎮”鍛打出200億元大產業
(原標題:中國經濟樣本觀察·“鎮”了不起|從“粗打鐵”到“細打磨”,“菜刀小鎮”鍛打出200億元大產業)
中國經濟樣本觀察?“鎮”了不起|從“粗打鐵”到“細打磨”,“菜刀小鎮”鍛打出200億元大產業(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重慶2月11日電(記者李鬆、周文衝)家家戶戶的廚房裡,都少不了一把砍肉切菜削水果的刀。或鈍或利的菜刀,砍切出萬家燈火的“煙火氣”,也叮叮噹噹地演奏着“柴米油鹽”的生活百態。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生活必不可少的刀具,不少來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重慶市大足區龍水鎮。這裡的老百姓,傳承千年,把一把小菜刀做出了大名堂,把自己鍛打成了菜刀市場的“帶頭大哥”。
今天的龍水鎮,年產鍛打刀3000多萬把,佔據了全國八成多市場份額,並從菜刀發展爲200多個五金品種,帶動大足區五金產業年產值超200億元。
龍水五金鄧家刀五金鍛打技藝。新華社發(瞿波攝)
這把刀,有傳承
龍水制刀,與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開鑿相伴相生,具有悠久的歷史。
晚唐時期開始,當地大量生產刀劍兵器以及開鑿石刻所用的雕刻刀、鐵錘等工具,鐵匠作坊聚集,形成集鎮。至清代乾隆年間,龍水已形成“鐵器十八行”“爐火熊熊叮噹響,家家戶戶打鐵忙”的繁盛景象。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龍水鎮立足於近千年的傳統鍛打工藝,瞄準家用菜刀市場發力,與廣東陽江、浙江永康等小五金生產基地呈鼎立之勢。
大足龍水刀具。新華社發
說起鍛打工藝,“鄧家刀”的第五代傳承人鄧麗,彷彿有說不完的話:“小時候,父親帶着徒弟在鍛刀,我就在爐坑邊烤紅薯,耳濡目染久了,就喜歡上了這門手藝。”如今已是重慶鄧家耀和刀具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鄧麗說,龍水制刀“父傳子、師帶徒”,“鄧家刀”從打菜刀、賣刮鬍刀片起家,如今已傳承了上百年。
龍水刀的特點在於鍛打。即把鋼材鍛成刀坯,在刀口夾鋼,加熱至1000攝氏度以上,再經匠人近千次的“紅打冷錘”,才能出手一把好菜刀。這種鍛打出的刀,硬度更高,也更鋒利、耐磨。
科技加持古法,實現逆襲
進入21世紀後,東南沿海刀具產地紛紛用上自動化設備,龍水小作坊的手工生產模式,在市場競爭中漸顯劣勢:傳統手工鍛打,工匠在火爐旁幹一天,只能打出三四把刀,產量跟不上;燒煤做熱處理導致受熱不均,刀刃容易崩口;個別廠家急功近利,在原材料上以次充好,幾乎砸了龍水刀的“金字招牌”。
窮則思變。2006年,大足區實施“五金振興工程”,在堅守傳統鍛打工藝的同時,創新融合現代技術,給予企業30%-40%的設備購買補貼,鼓勵企業採用自動化生產設備,推動龍水五金產業全面改造升級。
自動化設備對龍水古法鍛打的一些關鍵環節實現了升級。比如,過去的煤炭淬火變爲電腦控溫淬火,並採用先進回火技術,實現精準控溫、均勻加熱,大幅提高產品質量;打磨拋光環節改用砂帶,大大降低了粉塵和噪聲污染……
現代化設備生產龍水刀具。新華社發
工藝提升了,質量上去了,創新也就水到渠成。以前,龍水菜刀主要銷往川渝市場,刀柄以圓形爲主。隨着市場擴大,龍水人發現,北方消費者更喜歡寬柄刀具;而廣東、海南等地消費者則對手感涼快的鋼柄刀具更青睞有加。於是,龍水人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調整,不斷滿足細分市場需求。
從菜刀小鎮,到五金之都
爲了進一步開拓市場,龍水鎮建立了佔地2萬多平方米的電商產業園,從電商直播到物流配送,“一站式”解決五金企業的市場需求。
2022年9月,龍水五金市場獲批國家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在家門口搭建起了“買全球、賣全球”的平臺。更多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生產的龍水鍛打刀,有走向世界的機會。如今的龍水五金城,已成爲全國重要的五金產業基地,擁有境外採購商約560家,分佈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出口總額32.2億元,同比增長43.1%。
重慶市大足區潤寶工具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侯億林向記者介紹面向國際客戶的五金產品。新華社記者 周文衝 攝
今天的龍水鎮,鄧家刀、永利、飛天等刀具品牌多點開花,以龍水鍛打刀爲代表的大足區現代五金生產企業已有1500多家,從業人員10多萬人,現代五金產業年產值超過200億元,大足區也被譽爲“中國鍛打刀剪中心”。
持續多年的孜孜深耕,傳承千載的鍛打技藝,在科技賦能的時代浪潮下,化繭成蝶,蛻變成了兩百億元的五金大市場。科技和非遺攜手、打鐵與打磨共淬,一把小小的菜刀,鍛打出了一個小鎮致富奔小康的產業夢。(視頻:張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