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展業融通世界架起合作之橋

參考消息網2月20日報道 (文/劉惟真 宋瑞)每年舉辦100餘場展覽會,吸引超過700萬海內外客商共謀合作;展會活動的創新元素日益增多,引領國際潮流……來自德國的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邁克爾·克魯珀細數這家中德合資展覽中心在華髮展23年的新面貌,爲之欣喜不已。

春節前夕,全球會展界最高規格和最具國際影響的行業年度盛會之一——第二十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首次落址天津。論壇上,邁克爾見證了諸多新合作項目的簽約落地。

“這些合作將成爲未來10至20年行業發展的絕佳開端。”邁克爾認爲,中國會展業連通全球,中國是全球公認最具潛力的市場之一,很多全球會展公司能從中國會展業的快速發展中受益。

近年來,在中外會展業構建的獨特時空裡,代表新趨勢、新科技、新變化的海外展商紛紛從世界各地相聚中國,中國企業也積極乘着會展“東風”組團出海、拓展市場。“近悅遠來”的開放之橋不僅加速文化互融互通,也打開全球貿易的“機遇之窗”。

中國會展聯動“全球脈搏”

會展業連接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國際與國內,是聯通全球企業、市場和要素資源的重要橋樑。近年來,中國不僅將做強會展業作爲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等一系列“重磅展會”,加速釋放展覽經濟的“乘數效應”,還在全球會展領域扮演更爲重要的角色,在推動國際經貿人文交流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第二十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上,泰國展覽行業協會副主席、IMPACT會展中心總經理黎運豪說:“中國會展業是全球的重要市場,我們這次參會是爲了結識新的業界同仁,瞭解中國市場的最新趨勢,尋求潛在合作伙伴。”

近年來,中國會展業的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衆多耳熟能詳的國際會展企業落戶中國。

法國ABE商務會展有限公司亞洲區總裁苗瑞卿對會展業的國際化趨勢感受明顯。該公司已經深耕中國市場近20年,常態化在天津和廣州等地舉辦航空航天領域的會展。

“中國擁有一流的會展硬件條件以及良好的技術基礎、營商環境,政府對於會展業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對於海外展商具有很強吸引力。”苗瑞卿說,以該公司承辦的中國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爲例,會上國際展商的比例已從約50%提升至約60%,不少專業觀衆不遠萬里來到天津,與業內人士洽談合作。

法國高美艾博展覽集團亞太區總裁謝抒嬑也介紹,在中國,該公司在山東、珠海、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設置辦事處,舉辦多場活動,擁有大量中國員工。

“建立夥伴關係是驅動增長的最佳實踐方式之一。我們的願景是創造價值和聯繫,從而讓整個行業能夠更進一步地發展。”謝抒嬑說。

近年來,中國政府將會展業作爲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展會平臺的交流對接作用,支持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也歡迎全球企業共享中國的發展紅利。

202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發揮平臺交流對接作用。如今,進博會、鏈博會、服貿會、廣交會等中國的重大展會,已經成爲全球交流合作、增進互信的開放平臺,讓更多海外企業共享中國大市場的機遇。

中國貿促會展覽管理部部長鄔勝榮介紹,中國舉辦的重點展會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境外參展商比例增長明顯。截至2024年底,中國(境內)已有265個展會項目通過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認證,同比增長超過20%;UFI會員單位253家,同比增長約10%。

深度溝通、融通合作,正成爲全球會展業發展的“關鍵詞”。“我們希望和大家成爲良好的合作伙伴,未來長期合作,對產業發展作出貢獻。”獨立組展商協會首席執行官文森特·波利托說。

會展帶動世界經濟增長

會展行業具有典型的“一業帶百業”特性。國際展覽業協會首席執行官柯世祺表示,全球會展業創造的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2000億美元,可提供340萬個就業崗位,廣泛輻射工業、旅遊業、服務業等多個領域。而在此基礎上,會展業的蓬勃發展也能夠反哺經濟與各行各業,成爲集聚資源、拉動創新、提升人氣的重要平臺。

隨着科技飛速發展,先進製造業等領域的國際性展會更加速了理念更新與產品涌現。“會展業爲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提供展示窗口。我們積極推出新展會、新主題,爲新興產業、創新科技、環保科技和醫療健康等領域締造國際商貿平臺,吸引國際投資者,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香港貿易發展局副總裁張淑芬說。

在2024天津國際航運產業博覽會上,專做美國海運航線的上海翰順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銷售主管王德志也實現了“業務突破”。“展會期間,我們收到數十個合作意向。會後,美國海運航線的業務更加繁忙。”

外貿大省廣東成功舉辦135屆廣交會,與全球22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關係;“中國電子商務之都”“數字經濟第一城”杭州挑起數貿會“大梁”,致力打造全球數字貿易領域的標杆展會……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會長曲維璽表示,中國許多地方依託自身功能定位和發展需求,通過一系列展會鞏固優勢特色、提升國際影響力。

在一系列免籤政策和針對境外人員來華參展的便利化措施基礎上,會展業的發展也帶動旅遊業的火熱。許多外國旅行博主因參加中國文化旅遊產業博覽會首次來到天津,並迅速愛上這座城市。

“中國的每座城市都是獨一無二的,令人神往,天津也是如此。”來自摩爾多瓦的全職旅行博主愛琳說,她將在天津的所見所聞發佈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讓更多海外網友領略這座城市的魅力。

“只要走進中國,一定會被這片土地的多樣性所震撼。”英國遊客米凱拉說,在展會上,自己品嚐了許多天津特色小吃,更近距離體驗了中國文化。

作爲中國北方展覽面積最大的會展綜合體,近兩年來,國家會展中心(天津)格外忙碌。在展館配套區,僅開業兩年的萬豪酒店和福朋喜來登酒店常常一房難求。

“酒店環境舒適,餐飲種類繁多,這是一次奇妙的體驗,我還會再來天津。”經營一家旅行網站的盧旺達展商烏穆霍扎說,她也期待更多非洲遊客來到中國,親身感受中國魅力。

如今,會展業已成爲衡量各國開放水平、發展活力和潛力的重要標誌之一。天津市商務局局長孫劍楠表示,會展是天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圈粉”國際旅行者的重要吸引力。

面對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乏力,逆全球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擡頭的態勢,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全球會展業更應加強交流、促進合作,攜手應對地緣政治帶來的挑戰。

“自由貿易是未來支持全球經濟增長的最佳方式。如果貿易受到限制,對任何人、任何行業都沒有好處,對會展業也不利。”邁克爾說,中國正是推動全球交流合作的積極踐行者。

“會展業被譽爲國民經濟的晴雨表、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國際經貿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表示,中國會進一步完善會展業國際規則和行業標準,加快全球會展業雙向開放,加強複合型高端會展人才培養和交流,增強會展在展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提升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中的功能作用,更好推動各國開放合作。

更多中企“乘風”走向世界

在將海外展商“引進來”的同時,中國也積極組織企業“走出去”,建立更加龐大、完善的會展產業生態圈,出國展覽呈現加速發展的強勁勢頭。

《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24》顯示,2024年,中國貿促會審批通過並實際執行出國展覽項目1166項,參展企業5.01萬家。

華沙PTAK國際展覽中心管理委員會主席托馬什·希普瓦說,2024年,該展覽中心圍繞工業、能源與建築、醫療、食物等領域組織了約100場商業會展活動,吸引約1000家中國展商到波蘭參展。2025年,他預計這一數字將達到約2000家。

“中國是我們最大的合作伙伴,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會展目的地之一。我們希望將中國的參展商、參會者、買家、遊客都帶到波蘭,促進更多貿易往來。同時,我們也將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作爲尋覓全球合作伙伴的窗口,共同探討發展新機遇。”希普瓦說。

天津貝芸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人工智能驅動藥物早期發現全流程的科創型企業。企業2024年在天津參加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中國民營企業投融資洽談會,還與區域內的強企“組隊”參加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第三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等。

“對於初創型企業而言,最怕‘養在深閨人未識’,有技術而無市場,導致企業錯過發展良機。”天津貝芸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周曉菲說,近年來,企業通過參加一系列綜合性、國際性展會,獲得了更多在國內國際舞臺亮相的機會。每場展會上都有數十家企業前來與貝芸科技洽談合作,其中有不少海外公司。

在相關部門的牽線搭橋與補貼支持下,不少中華老字號也積極“乘風出海”,通過參加國際性展會等方式,向更多國家講述產品裡的中華文化故事。

“不久前我到印度尼西亞參展,親身感受到了當地消費者對我們的熱情。打動他們的不僅是產品質量,也是其中的中華歷史文化底蘊與故事。”天津市鴕鳥墨水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強感慨道。

苗瑞卿介紹,法國ABE商務會展有限公司在大約3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展會項目,不少展會中也有中國企業的身影。她舉例稱,去年年底,該公司剛剛在法國舉辦了一場航空航天領域的大型展會,其中就有不少中國知名航空航天企業“組團”參展。

“近期還出現了一個新變化。中國‘走出去’的民營企業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很多民營企業已經可以同時爲一些全球最先進的大型航空製造業企業提供產品。這也證明了中國民營經濟快速發展、企業向外尋求機遇的趨勢。”苗瑞卿說。

法蘭克福展覽(上海)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慶新也表示,中國外貿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在海外參加國際展覽的頻次愈發增多。“我們在德國法蘭克福設有展館,近年來經常會收到國內主辦單位租館辦展的需求。”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隨着國際貿易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國際會展業步入發展“快車道”,未來全球會展業融通開放、共謀合作的趨勢將更加明顯。多位會展商期待繼續深耕中國市場、不斷尋求商機,未來產業、新興產業賽道的領軍企業也正蓄力“借展出海”,迎接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