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谷崛起“國之重器”——探訪漢江國家實驗室科研總部項目

5月1日,記者來到有着“中國光谷”之稱的武漢東湖高新區,在漢江國家實驗室科研總部施工現場,機器轟鳴、塔吊林立,一座承載着國家科技戰略使命的標誌性建築,正在上千名建設者的全力奮戰中拔節生長。

漢江國家實驗室爲湖北省目前唯一的國家實驗室,其核心使命是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突破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的建成,將有力推動武漢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重大科學問題研究,預計可集聚高端科研人才2000餘人,帶動相關產業投資超百億元。

“項目於去年9月份正式啓動,建築體量約21萬平方米,涵蓋科研總部大樓、實驗樓、服務中心、配套樓、人才公寓等功能區。”項目代建單位、湖北科投集團光谷科學島(武漢)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念介紹,建設者們熱情高漲,項目有望在今年6月底提前實現5棟樓全部封頂。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也是攻堅日。”承建方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項目經理甘猛一邊查看施工圖紙一邊對記者說。在他身後,高達48米的1號研發樓塔樓初具規模,工人們正在第11層進行鋼結構安裝。

工地南側,一臺特殊的塔式起重機格外引人注目。這臺由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頂加節穿心塔式起重機”正在完成一次精彩的“空中芭蕾”——在液壓系統驅動下,重達20噸的新節段從中心通道垂直升起,與原有塔身精準對接。整個過程行雲流水,僅耗時90分鐘,就完成了傳統工藝需要4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這可是我們的‘鎮場之寶’,全國僅有2臺投入使用。”有着8年超高層施工經驗的塔吊司機吳昌勝,談起技術創新時一臉興奮。“這臺塔吊融合了5G技術,以前地面位置的情況我們在高處是看不清楚的,現在通過大屏,從吊物的位置到起吊的各個環節,我們都能實時監測,大大降低了操作風險。”

在地下室施工區域,防水作業班組長齊晶正帶着團隊進行最後的地坪施工。齊晶告訴記者,爲了搶在梅雨季前完成地下室封頂,他們曾創下72小時完成5000平方米防水施工的紀錄。

如今,項目地下室已經封頂,砌體、地坪、膩子和機電管綜等工序全面穿插施工。室外管網如同城市的“毛細血管”正在逐步成型,有的綠化帶已種下第一批苗木。地面上,1號科研塔樓以每5天一層的速度向上生長,2號廠房鋼結構吊裝日均完成80噸。項目採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實現了進度、質量、安全的數字化管控。

科研總部佔地約118畝,爲確保項目儘早投用,採用了整體開發建設模式,這需要在狹小空間裡集中大量設備、物資、車輛和工人,記者在現場看到,工地井然有序、整潔美觀。

“我們在項目啓動時就制定了打造標杆項目的目標,通過數字化項目管理系統,合理調配工序和現場物資、設備、工人數量,實現了作業面最大化,加快了建設進度。”中建三局城市投資運營公司武漢新城項目指揮部指揮長周瑞明告訴記者。

“未來,這裡將誕生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周瑞明指着施工圖紙上的潔淨實驗室區域說。爲滿足科研需求,這些實驗室的抗震等級、潔淨度、電磁屏蔽等指標都遠超普通建築標準。比如,核心實驗區的樓板振動控制要達到微米級,相當於颳大風時,樓內的精密儀器都感覺不到絲毫晃動。

高標準建設漢江國家實驗室,是湖北打造以“1家國家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10家湖北實驗室+16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525家新型研發機構”爲主體的科技力量矩陣,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重要支撐。(經濟日報記者 柳 潔 董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