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未到“頂峰眩暈”時

中國股市似乎已進入牛市。

不過一項指標引發了投資者的關注——融資餘額(資者用借錢炒股的資金規模)正逼近2015年大跌前的水平。按常理,這應該是個危險信號,2015年的痛苦回憶,就是槓桿資金過度堆積引發的。

但這次,故事可能不一樣。

十年前的2015年,股市衝到很高的位置,槓桿資金瘋狂涌入,結果一點風吹草動(突然收緊監管),就引發了市場連鎖踩踏。那時候幾乎人人都在股市裡“梭哈”。

現在的不同:

估值位置不同:現在滬深300離2015、2021的高點還有距離,這就決定了“跌下來的高度”沒那麼危險。換句話說,現在更像是爬半山腰,雖然氣喘,但還沒到“頂峰眩暈”的階段。

政策態度不同:中美正在進行關稅談判,股市被當作信心窗口,護盤的意願會更堅決,所以政策層面不大可能主動踩剎車。

資金流動顧慮:如果出現大幅下跌,資金會加速流向港股甚至海外市場,這是決策層不願意看到的。

當前的背景環境(估值、政策、國際博弈)不同,未必會歷史重現。

4月以來,A股的反彈背後是巨量成交撐着,“熱錢”和“人氣”都在,還沒到盡頭。政策面不會輕易動搖,似乎有繼續上漲的空間。

還是順帶提醒,政策雖然會盡力呵護,要保持理性,別被“衝昏頭腦”。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華爾街情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