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洞遙遙領先 美國六代機夢碎

中國風洞遙遙領先 美國六代機夢碎 #中國風洞 #中美科技 #宋科言

美國人剛剛宣佈的他們的六代機項目,因爲缺錢停了事兒不大,但是他們停掉的原因可就大快人心了。這次老美又不低調了,自己公開承認了他們的六代機之所以停擺是因爲核心技術出了大問題。這技術難度真的太高了,以至於現在的美國人都搞不定。

那到底是什麼技術這麼神奇呢?答案就是這個神秘的黑盒子——風洞。風洞有多神呢?強到目前就只有中國和美國等少數國家能掌握這項技術。而且更神的是,現在全世界的國家都跟中國同一個頂級物理學家一樣在研究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如何造比中國更強的風洞。

聽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了,風洞不就是人造大風嘛,我們中國有電機有電扇,難道做風洞不就是把電機調到最大功率吹風嗎?實際上你要是這麼理解的,那你對風洞的理解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水平。

咱們人類從萊特兄弟開始,爲了造出能飛得更快更穩的飛機,就需要給飛機做各種試驗。早期沒有計算機,我們就只能用風洞模擬飛行狀態,然後通過觀察沙塵流動來判斷飛機是否能穩定地飛行。後來有了計算機之後,大家以爲我們可以只靠計算機模擬來計算飛機的氣動參數了。結果事實證明,即便是強大的人工智能,模擬的成功率也只有80%左右。

所以風洞作爲地面實驗的核心,依然是檢驗我們理論模型是否正確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對於高超音速飛行器來說,一旦速度超過了6倍音速,那麼這個時候空氣動力學的規律就會變得完全不同。這時候如果沒有足夠先進的風洞提供的基礎數據,那你的計算機再聰明也無濟於事。

也正是由於風洞技術的差距,導致美國人從去年開始立項的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從一開始就沒有拿到任何有效的數據。今年更是頻頻試射失敗,搞得 pentagon 非常鬱悶,於是纔有了上個月的第一次高超音速會議。

要知道,美國人現在最先進的風洞也就只能做到6倍音速,但是我們去年建成的中國最強的風洞——中國空氣動力研究中心的GF22風洞,一出現就可以輕鬆達到30倍以上的音速,領先美國大概有20到30年的水平。

以至於現在全世界的國家都在找我們要申請使用我們的風洞。美國人開了個天價,願意出50億美元,但是被我們直接拒絕了。法國人也不甘示弱,花了兩年時間跟我們談判,答應給我們2億歐元,同樣也被我們拒絕了。最後歐盟實在受不了了,願意出5億歐元,並且答應了我們大部分的要求,但是到現在我們也還沒有決定要不要接受這筆錢。畢竟,有些原則是不能讓步的。

其實呀,這就是技術上的絕對壟斷。曾經我們在兩彈一星的時代錯過了長達十幾年的國際交流機會。而現在,風水輪流轉,我們也終於可以好好閉門造車一段時間了。

當然,在我們看來,風洞這種涉及國家安全的技術,我們肯定不會跟任何人分享的。但是即便如此,我們先進的風洞技術也已經讓我們收穫頗豐了。從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到即將服役的東風-27高超音速導彈,再到神秘的星空-2號空天飛行器,我們能保證這些尖端武器的每一次發射都能萬無一失。

這一切都要感謝一個人,他就是錢學森。早在1960年代,他就看準了激波風洞技術,開創了一個只需要很少電力就能製造超高速氣流的風洞形式。也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我們才能在70年代就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大型風洞GF12,並在90年代完成了更新,成功爲東風導彈提供了保障。到了2012年,我們又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爆轟驅動高溫高壓激波風洞GF12改,並在今年再次完成升級,成爲了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第一。

可以說,我們現在在高超音速領域的每一點進步,都是站在了無數像錢學森這樣的先輩的肩膀上實現的。

也正因爲如此,想要追趕我們的風洞水平,就算美國人在未來能拿出類似於曼哈頓計劃的強度投入研發,至少也需要10到20年的時間。而美國人薄弱的工業基礎、高昂的用電成本以及錯誤的技術路線,都不足以讓他們能及時糾正錯誤並追上我們的腳步。

這也是爲何我一直堅持我的觀點,那就是在基礎科研領域,三大的陷阱對我們而言從來就不存在。因爲我們從一開始就選擇了實驗驗證這條更爲困難的道路。就像原子彈,美國人偷工減料,用電腦算了千分之一的爆破量,結果炸的時候還是失敗了。而我們硬是在西部戈壁灘上,用人力挖了上千個坑,做了上千次實驗,才最終確保了我們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成功。

所以說,大國之間的競爭,從來沒有捷徑。

這篇文章,一家之言,請仔細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