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超,而且優勢巨大”
【今日導讀】當蘋果終有一天推出期待已久的摺疊屏智能手機,從而在西方將這一產品從邊緣帶入主流時,中國品牌早已嚴陣以待。
本週早些時候,三星發佈了新一代高端摺疊屏手機。
但三星這次的宣傳和去年甚至前年如出一轍,評論員也是老調重彈。這種迴音室效應說明許多消費電子硬件公司陷入了“迭代升級循環”。並不是說新機不好——上一代也不錯,只是與中國競爭對手取得的進展相比,它們顯得有些乏味,甚至讓人感覺在這個原本由三星領跑的賽道里,它已經被反超了。
這反映了一個可能對所有人的未來都產生重大影響的事實:中國正以巨大的優勢領跑消費電子領域。
這一情形已經在電動汽車領域上演,今年的上海車展便是絕佳案例。《連線》撰稿人阿利斯泰爾·查爾頓稱該車展是“對西方的警告”,因爲中國品牌展示的創新和規模遠超西方品牌。
中國車企在功能、設計、充電速度以及展銷方面都更下功夫,而且準備開始進軍海外市場。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已進入歐洲,若非因爲關稅壁壘和政治風險,還可能進入美國市場。
再說回摺疊屏手機。在西方消費者看來,中國品牌先於三星突破了9毫米厚度大關。
從小米到華爲,爲什麼中國知名手機制造商都準備在今年推出新摺疊屏手機,而三星似乎只敢進行擠牙膏式升級,蘋果等其他廠商則出奇地安靜?爲什麼即便很多手機品牌沒有像華爲那樣受到美國政府制裁,西方消費者接觸到的摺疊屏手機依然如此之少?
顯然,部分原因在於中國消費者比歐美消費者更熱衷於嘗試新鮮事物。
香港“對比法”技術市場研究公司副總裁尼爾·沙阿表示:“中國消費者已經非常成熟,許多人現在使用的已經是第五部或第六部智能手機。他們會更主動地尋找獨特且先進的設備。”
儘管我們抱怨智能手機一成不變,但大多數西方消費者似乎仍然不願意購買摺疊屏手機。結果就是,中國手機品牌突飛猛進,而專注於西方市場的手機品牌停滯不前。
技術領先不僅是中國知名企業的目標,也是中國政府的戰略重點。
這一現象符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戴維·奧特提出的即將到來的“第二次中國衝擊”。
在第一次中國衝擊中,中國低價產品導致美國製造業萎縮。奧特認爲,在第二次衝擊中,中國可能在從半導體和電動汽車再到“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聚變能源”的先進技術領域再次勝出。
這已經是事實,美國對華爲的打壓助長了這一趨勢,推動中國手機品牌與那些炫酷設備背後的中國零部件製造商進行更緊密(甚至獨家)的合作。
中國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在半導體競賽中贏得主導地位。根據約萊集團的研究,中國大陸有望在2030年前超越臺灣地區,成爲全球最大的芯片產地。與此同時,美國和歐盟則舉步維艱。
在我們觀望結果之際,中國對供應鏈的掌控只會更加牢固,在新興市場推動創新的能力也將進一步加強。當蘋果終有一天推出期待已久的摺疊屏智能手機,從而在西方將這一產品從邊緣帶入主流時,中國品牌早已嚴陣以待。
來源 | 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