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不怕日本人的污衊,也不怕西方人的冷漠,最讓我們受傷的依然是來自同胞的“冷箭”
一些人不願意承認,或者沒有自信承認,這十幾年,中國電影的巨大進步。
在《南京照相館》之前,還有一部非常出色的紀錄片電影——《里斯本丸沉沒》,講述日軍運送英軍俘虜的船隻被美軍誤擊,日軍只顧自己逃命,卻把大量英軍俘虜封死在船艙底部的故事。在英軍俘虜自救和舟山羣島中國漁民的幫助下,部分英軍俘虜獲救。
有英國國會議員在看了電影之後,深受震撼,發出了一句靈魂之問,“這樣一部反映英軍俘虜的優秀的紀錄片電影,爲什麼是中國人拍的,而不是英國人拍的?”
電影導演的名字叫方勵,生於1953年,在他70多歲的時候,這部電影是成了他的“處女作”。
我是學英語的,二戰的原版電影,看過的不計其數,從《辛德勒名單》到《拯救大兵瑞恩》,再到不同版本的《珍珠港》《中途島海戰》等,但那些,都是別人拍的別人的故事。
二戰中,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人,有湖南人,有湖北人,有山西人,有陝西人,還有數不清的四川人、貴州人、雲南人、廣西人、廣東人……但是,這麼多年來,卻沒有太多真正能在全世界引發強烈反響的中國關於二戰的電影,這是我們所有人的遺憾。
還好,中國電影人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
還好,還有《南京照相館》。
我昨天看唐湘龍採訪一個華人奧斯卡獎評委,她對電影也讚不絕口。
對於那些還沒有看過《南京照相館》,就因爲偏見擔心電影“太血腥”、就陰陽怪氣地說電影不夠“反戰”的人,我只想用《哪吒》裡的一句話迴應你們,“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
在《南京照相館》裡有一個場景,南京城淪陷在即,城內部分守軍準備撤退,但因爲信息傳遞不暢,在城門口遇到另一支守城部隊的阻攔,認爲他們是逃兵,然後,雙方火拼,死傷無數。
這真是莫大的諷刺啊。
國破家亡之際,那些中國軍人沒有死在敵人的槍炮下,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內鬥,是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
這跟《南京照相館》面臨的輿論“冷槍冷炮”何其相似?
我們不怕日本人的污衊,我們也不怕西方人的冷漠,但是,最讓我們痛心的是,我們自己的同胞因爲偏見,因爲無知,因爲頑固,而射向這部優秀的中國電影的“冷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