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競爭加劇,歐洲車企的機會來了?

綜合法媒報道,近年來,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尤其是以比亞迪(BYD)爲代表的品牌,憑藉強勁的技術創新能力與產品多樣性,迅速佔領了國內外市場。但是,隨着市場飽和和競爭加劇,中國車企面臨去庫存、價格激戰和品牌同質化的市場壓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車企加速“出海”,特別是加快進入歐洲市場 ——這對法國和整個歐洲的本土汽車工業而言,或許正是一次轉危爲機的好時機。

01中國電動汽車崛起,走出去成“必選項”

根據多家機構分析,目前中國擁有數量龐大的新能源車品牌,但市場容量增長已逐漸放緩。因此,中國車企開始密集向歐洲等海外市場輸出產品。

今年4月,比亞迪在歐洲市場銷量暴漲,完成了對特斯拉的首次超越。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4月,比亞迪在歐洲電動汽車新增登記銷量7231輛,同比大幅上漲169%,躋身當地銷量十大品牌之列。而此前領跑的特斯拉,4月同期登記銷量7165輛,同比下跌了49%,排名倒退一位,被比亞迪趕超。

比亞迪財務報告顯示,2024年,淨利潤達400億人民幣,同比上升34.00%。自2022年以來,比亞迪淨利潤翻了一倍。

英媒《金融時報》認爲,比亞迪正在削弱多年來特斯拉的主導地位,這是中美競爭中的經典案例之一。

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分析師利維(Dan Levy)認爲,在西方市場,特斯拉目前仍然佔據電動汽車市場的領先地位,尤其在汽車軟件方面領跑,其他公司正在努力追趕。

然而,業內專家指出,這種以低價+高配置爲核心的拓展模式雖然攻勢迅猛,但在品牌認知、本地化服務、持久信任度等方面仍面臨挑戰 。尤其是在消費市場趨向理性的大趨勢下,“性價比”並不足以構成長久護城河。

經濟學家、Cetelem汽車觀察站負責人訥維(Flavien Neuvy)表示,“未來幾年內,中國電動車行業將發生變化。目前中國擁有衆多電動汽車品牌,但經過市場淘汰這一自然規律,一些品牌將被其他品牌收購”。在競爭階段,整個電動汽車行業比看上去更加艱難。因此,征服歐洲市場將是新趨勢,並以此求得生存。

02歐洲車企迎來“結構性窗口期”

相比之下,儘管面對短期壓力,歐洲本土車企正處在一個新的轉型期 :

技術基礎良好

法國、德國等國家在電池研究、新能源動力系統和汽車設計領域都有長時間積累,這爲品牌的持久競爭力提供了堅實基礎。

用戶黏性強

雷諾、標緻、雪鐵龍等老牌車企,擁有廣泛的本地用戶羣及成熟的售後服務體系,在市場信任度上有先天優勢。

政策環境趨向本地優先

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正在通過綠色轉型政策,推動本土電動車生產和供應鏈優化,爲本地企業營造更有利的發展環境。

服務網絡、本地運營能力強

在消費者購車越來越注重維修、保障與長期服務體驗的今天,這一塊正是本土品牌可以確立差異化優勢的突破點。

新一階段競爭,將從“價格”轉向“品質+可持續”

今天的電動車市場,不再是簡單的技術和價格競賽,更是用戶體驗、品牌建設,以及與本地社會和法規體系的融合程度的比拼。

未來,誰能在“品質、環保、智能、安全”四個維度上提供更有統籌力的產品和服務,誰就能在這一輪新能源變革中脫穎而出。

對於法國和歐洲車企而言,當中國電動車企業忙於全球擴張、管理複雜性上升之際,反倒是一個踏實升級、搶回市場話語權的戰術窗口 。

032030年,中國汽車品牌數量將大幅縮減

全球諮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在年度行業深度分析報告《2025全球汽車展望》中,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做出了預測。

艾睿鉑報告指出,當前汽車行業正面臨增長放緩、成本居高不下、西方市場電動汽車投資擱淺等因素衝擊,中國領先新能源車企在技術和成本方面崛起。隨着中國汽車製造商加快海外市場本地化進程,中國汽車製造商預計到2030年將在歐洲市場的份額翻倍至10%。

對中國汽車市場,艾睿鉑認爲, 中國市場的價格博弈仍在持續,但2025年開始轉向了更多非價格激勵措施,驅使實力較強的中國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加快國際擴張步伐。

艾睿鉑報告預計,中國汽車市場將出現明顯的整合,只有最具競爭力的品牌有望在未來幾年取得成功。在2024年銷售新能源汽車的129箇中國品牌中,有15個品牌到2030年有望將保持財務活力,佔據新能源汽車總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三。雖然一些品牌可能會退出或合併,但在注重速度、成本效益和靈活決策的新運營模式的推動下,這些變化將爲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創造更具競爭力和創新性的格局。

(歐洲時報/萬玲 綜合編譯報道)

編輯:萬玲

點在看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