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稻種澤五洲
(來源:內蒙古日報)
轉自:內蒙古日報
□高莉
古風悠悠歲月長,千載文明耀四方。這便是位於湖南省西南部,古稱“五溪”,素有“黔滇門戶”“全楚咽喉”之稱的懷化。
說起懷化,稻花的清香便撲面而來。上下7000年,古今兩神農。五溪大地先後出了兩個神農,一個是古代神農炎帝,一個是當代神農袁隆平。7000多年前,炎帝創造了五溪地區初期的農耕文化。在位於懷化市安江鎮的高廟遺址博物館,展櫃裡那粒7400年前的碳化稻穀粒,將中華文明史上溯到7000多年前。而當代神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懷化安江農校堅守37年,讓“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故事從這裡傳遍世界。
袁隆平初到安江農校當教員時23歲。有一次,他帶着學生到生產大隊參加勞動,住在生產隊一位幹部家。當時正是剛打過穀子的季節,但因口糧不夠,這家人只能天天喝稀飯。這位隊幹部滿懷憧憬地感嘆:“現在最高產的稻穀畝產五六百斤,如果能產千把斤,該有多好啊,人們就能敞開肚皮吃了!”這句話如一記重錘,狠狠地砸在袁隆平心上,爲他埋下了“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的理想種子,這一年是1953年。
轉眼到了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裡發現一棵“鶴立雞羣”的稻株——穗子大,籽粒飽滿,10多個約8寸長的稻穗沉甸甸的像瀑布一樣垂着。他挑了一穗,仔細一數,竟然有230顆稻粒。袁隆平大膽推算,如果用這樣的稻粒作種子,水稻的畝產量不就能上千斤了嗎?他將這棵稻株上的穀粒全部當做試驗種子,一番辛苦下來,失敗了。
袁隆平不甘心,繼續研究分析,確定“鶴立雞羣”的稻株是棵天然的雜交水稻。既然自然界能長出天然雜交水稻,那麼人工也可以培育出雜交水稻。隨後的兩年多的時間裡,他從幾十萬株稻穗中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這是雜交水稻的母本。他與2個學生成立了“三人科研小組”,踏上研究雜交水稻的漫漫征程。
他們像蹣跚學步的孩子,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最驚險的是1968年5月,他們用4年心血培育出來的秧苗險些被斬草除根。那天清晨,袁隆平像往常一樣到試驗田裡查看秧苗,可眼前的情景卻讓他目瞪口呆:試驗田裡,歷盡千辛萬苦培育出來的700多株秧苗被人爲損毀殆盡。他瘋了般焦急地四處搜尋,希望能“撿漏”,直到第四天,終於在一口井裡發現了5棵劫後餘生的秧苗。
兩年後,試驗田裡培育的不育系種子終於成熟了。袁隆平和助手們把這些種子帶回湖南,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試驗,均以失敗告終。袁隆平沒有氣餒,繼續查資料,找突破口。他發現雜交高粱的培育試驗中,用的是南非和北非兩個距離非常遙遠的品種,豁然開朗。他大膽地把目光投向海南島的野生稻。助手在海南一處沼澤地中發現了後來被稱爲“野敗”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以它爲母本,培育出200多粒“野敗”的第二代不育株稻種。從第一株“鶴立雞羣”天然雜交稻到海南沼澤地裡的“野敗”,經歷了近10年時間,雜交水稻研究終於有了突破口。
1976年,全國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達到208萬畝,增產全部在20%以上。2000年,超級雜交水稻畝產700公斤目標實現;2004年,畝產800公斤目標實現;2005年,超級稻第三期小片試驗田畝產達到900公斤。同年年底,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在北京正式宣佈,從2006年起停止對華糧食援助。這標誌着中國26年的糧食受捐贈歷史畫上了句號,並開始成爲一個重要的援助捐贈國。中國以佔世界不到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0%多的人口,雜交水稻立下了汗馬功勞。
據不完全統計,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家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中國稻種澤五洲。內嵌“中國芯”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地球上數十億人口的飯碗問題,堪稱是人類農業科技史、和平發展史上一段波瀾壯闊的偉大進程。
福地懷化稻香濃,這裡是世界人民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