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征服歐洲用戶,挑戰很大

在中國市場,中國品牌的電動汽車已經超越了國外競爭對手,不過在進軍歐洲市場的過程中,中國品牌面臨着一系列新的挑戰。

對中國製造的刻板印象、進口車的成本控制、以及電動汽車市場不成熟,都是比亞迪、蔚來、名爵等中國品牌在歐洲必須克服的問題。

中國品牌的開端不錯,汽車諮詢公司Inovev的數據顯示,今年迄今爲止在歐洲銷售的電動汽車中,有8%是中國品牌製造的,高於去年的6%和2021年的4%。

安聯集團的一項研究顯示,到2025年,至少有11款中國製造的面向大衆市場的新型電動汽車將在歐洲推出。

西方汽車製造商感到不安,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唐唯實上個月警告說,廉價的中國電動汽車將“入侵”歐洲。

但他們也在反擊,推出大量的電動新車,並計劃削減製造成本和價格,因此中國品牌必須處於競爭的頂端。中國品牌舉辦的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將於今年9月在慕尼黑舉行,這也是該會議首次在國外舉行,這標誌着中國品牌的雄心壯志。

中國品牌的王牌是價格,Jato Dynamics的研究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電動汽車的平均價格不到32,000 歐元,而歐洲的平均價格約爲56,000歐元。

但中國品牌可能很難在歐洲以與在國內一樣便宜的價格銷售汽車,極氪歐洲首席執行官Spiros Fotinos表示,物流、銷售稅、進口稅和滿足歐洲認證要求都會增加成本。

歐洲最暢銷的中國品牌名爵表示,其最大的挑戰是通過飽和港口將汽車從中國運往歐洲分銷點,且交貨時間較長。

雖然名爵等一些中國品牌在歐洲享有盛譽,但小鵬汽車和蔚來汽車等其他品牌則需要建立信任。調查顯示,歐洲大多數潛在電動汽車買家不認可中國品牌,這讓人想起日本和韓國汽車製造商數十年來爲贏得信任和適應歐洲品味而付出的努力。

本文爲車林外傳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註明出處,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