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政治局會議文件的幾點發想

(圖/本報系資料照)

中共於7月30日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會中除分析當前中國經濟情勢與部署工作外,決定將於10月召開二十屆四中全會,屆時中共將研究制定「十五五」(2026-2030)規畫,呈現未來5年中共在國家發展的思路與方向、尤其是政府經濟治理領域的規畫設計與發展路徑。

十四五、十五五及十六五等3個5年計劃具延續性,最主要目標是2035「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但十四五推出時(2000秋)疫情蔓延全球、國際政治經濟蒙上極高的不確定性陰霾。現疫情影響已趨明朗、但美中戰略對抗形勢不變,川普2.0國際關稅戰方興未艾;中共十五五的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更值吾人關注。

十五五規畫的內容,將是四中全會的「重頭戲」,它不僅是主導未來5年中國經濟、產業、社會面的政策主軸,中國稱之「扮演承上啓下的關鍵作用」,與十四五、十六五鋪墊中共「2035 遠景目標」的基本組成。除了指標設計的目標外,尚可觀察中國在改革任務與重大工程的安排與規畫,藉由國家在各領域的改革計劃、區域性發展與大型工程建設中,可見未來中共在政策內容着力點上的偏重。

若將此次會議與4月的政治局會議通稿內容進行比較,從文字中發現以下差異。一、重要政策文字的調整。2023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是「兩新」政策的主要內容。兩新政策雖在政策實行初期帶來正面的政策效果,然而卻在特定產業中產生過度補貼、無序競爭等泥淖中停滯不前,甚至發生一連串的「政企勾結、產業內卷」等問題,致使政策前景晦暗。此次通稿內容或可研判中共已覺內卷嚴重,並決定減弱政策力度,遂將相關文字刪除不提。

另一方面,中國房地產問題已積病多年,逐年會議中共均對其提出解決對策,但難有成效。相較於4月提出的內容,此次會議相對簡略,僅呈現「落實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二句,主要着重在城市化的發展質量、民生治理、綠色治理等部分。

此外,在宏觀政策、防風險等重要經濟工作內容也有所更動,並在具體政策做出更新。也針對地方債務有所着墨,表明地方省市的債務問題亦是治理重點。對整治內卷的問題,進一步要求政策內容實施合理化、正常化,避免發生產業目標錯誤、運動式治理的風險,並透過整合重組等方式達到綜合整治之目標。

二、政策投資標的的轉向。「保障改善民生中擴大消費需求」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政策走向,揭示中共將從過去的投資於「物」轉向投資於「民」。例如:直接現金式的生育及育兒補貼、全面學前教育的政策補助舉措等,顯現中共正直接面對改善民生問題而有所應對,從減少人民育兒成本以提振消費,進而促經濟發展動能。另外,中共也多次強調「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健全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及社會救助等層面,結合改善民生與促進消費以實踐「惠民生」的發展主軸。誠如6月13日《人民日報》文章所述:「促消費和惠民生緊密聯繫。惠民生是促消費的基礎,促消費是惠民生的重要途徑。」

中共目前面臨諸多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問題,如何有效落實、如何在政策間進行調適、如何有效達成其國家目標?端看中南海決策者的智慧。筆者亦期待中共能妥善處理問題根本,也應意識到亟需政經結構與政策方向的深化改革。「惠民生促消費」是這階段社會穩步前行的必要選擇!(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