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政府預算中隱藏的大麻煩:稅收下降難以應對經濟困局
中國最新的政府預算數字中隱藏着一些驚人的趨勢:中國大陸稅收正在下降。(圖/Shutterstock)
中國大陸經濟陷入困境已是衆所周知的事實,但是實際情況如何,由於外界對其官方經濟數據存有疑慮,因此其嚴重程度有着不少爭議。美媒《紐約時報》駐北京分社社長爲此撰文稱,在中國最新的政府預算中隱藏着一些數字,綜合起來顯示出一種驚人的趨勢:中國大陸稅收收入正在下降。而稅收下降使得北京用於應對經濟挑戰的資金減少,同時在與川普政府對峙時處於不利地位。
《紐約時報》報導說,中國政府正在應對房地產市場崩潰和數百個地方政府瀕臨破產的問題,以及川普政府額外課徵的20%關稅。稅收減少的問題對北京來說是很陌生的,因爲中國一直擁有豐厚的稅收來用於投資基礎設施、快速軍事建設和廣泛的工業補貼。儘管在過去的12年裡,經濟增長逐漸放緩,消費者支出受到影響,但稅收收入一直相當穩定,直到不久前情況纔開始改變。
報導指出,近幾十年來,僅有的2次稅收下降都是在特殊情況下發生的:一是2020年因疫情實施數個月的封鎖,第二次是去年,稅收收入降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
自去年9月以來,中共官員多次承諾,他們將採取幾乎所有中外經濟學家都建議的措施:花更多錢來幫助陷入困境的中國消費者,比如提高養老金、改善醫療福利、增加失業保險或提供餐飲代金券。雖然制訂了雄心勃勃的計劃,卻未曾提供一點點額外支出。原因是中共領導人長期以來反對過多的社會保障,以避免養出一大批福利主義懶漢。
不過,報導說,中國財政部3月5日公佈的2025年預算給出了另一種解釋:可能是中央政府沒錢。因爲政府借貸已達到創紀錄的水平,要找到刺激消費所需的資金非常困難。以去年情況來看,官方發佈的經濟增長是5%,但稅收總額卻下降了3.4%,這意味着中國的預算赤字正在擴大。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急劇下降,導致幾年來稅收嚴重不足。惠譽評級計算,截至2018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總收入(包括稅收和土地銷售)總計佔經濟產出的29%。但今年的預算顯示,到2025年總收入將僅佔經濟總量的21.1%。下降原因有一半是土地出售劇降,其餘則是稅收減少。
中國已在本月宣佈要將3%預算赤字目標提高至4%,但分析人士說,實際的赤字大得多了,因爲有大量長期借款是當作稅收來計算。若只以支出與實際收入(不包括借款)相比較,財政部的預算赤字幾乎相當於經濟總量的9%。若相較於2018年,這一比例僅爲3.2%。
中國最大的稅種是增值稅,但2018年爲解緩川普加稅造成的出口商成本壓力,政府大幅削減出口商品增值稅。自此中國出口激增,去年貿易順差達到了近7兆美元,但其他經濟領域卻停滯不前,顯示減稅的代價極大。另一個問題是工資下降和裁員增加,財政部在預算中表示,去年徵收的個人所得稅比預期低7.5%。還有,因爲消費降級,從進口商品課徵的關稅也比預期低9.2%。
報導指出,中共不像西方國家會徵房產稅、遺產稅與投資收益稅,地方政府收入有8成要依賴對房地產開發商出售土地所得,房地產崩盤後就失去最大財政來源。此外,地方政府還要承擔大部分養老金、醫療福利和其他社會支出。現在大陸中央政府依靠出售債券來籌集資金救助地方財政,並呼籲地方政府加大社會支出,但地方政府債務纏身,根本無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