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從未放棄奪臺…陸學者分析5種統一模式 這結局臺灣自主空間最小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陳先才指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實施需要考慮兩方面安排:實現統一的模式、統一後的制度設計。法新社

中共從未放棄統一臺灣,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陳先才指出,在各種統一模式和方案中,大陸社會輿論討論最多的當屬「和統」、「武統」、「逼統」、「治統」、「智統」等五種統一模式。就兩岸統一後臺灣的自主性程度而言,「和統」後臺灣的自主空間最大、「武統」最小。

陳先才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郭宇歆在最新一期《臺海研究》發表題爲「『一國兩制』臺灣方案視域下兩岸統一模式概論」的論文指出,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提出「探索『兩制』臺灣方案」的主張,這是「臺灣方案」第一次被中共最高領導人提出。

文章稱,不同的統一模式,必然會有不同版本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其與統一後臺灣方案的制度設計密切相關。

「和統」模式的核心意涵就是兩岸在和平協商的基礎上,達成最終統一,現階段則是通過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等路徑,逐漸走向最終和平統一,強調通過多種手段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

「和統」模式對內有利於實現國家統一後的長治久安,但實現週期較長,加之外部勢力的介入及臺獨勢力對民心的鼓動,在實踐「和統」模式的過程中,客觀上也面臨一些變數。

「武統」的核心意涵在於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意即使用軍事手段徹底清除1949年以後盤踞在臺灣、並長期與大陸進行政治對立、軍事對峙、意識形態對抗的臺灣當局,或者說是這一股地方割據勢力。

陳先才認爲,現在大陸輿論場高漲的「武統論」是1950年代「解放臺灣」的延續,同樣強調大陸具有較強的軍備實力。但武統的外部因素尤其是美國的動向值得關注,核心是成本問題。

「逼統」則是指透過各種手段來逼迫臺灣坐到談判桌上,其理論源於《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謀略,亦可被稱爲「北平模式」,即1949年1月,解放軍在優勢兵力下和平解放北京城。

「治統」實質就是將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法理和政治現實,落實到兩岸經濟、社會、文化、教育乃至政治的融合上。「治統」模式倡導大陸方面推進同等待遇政策,讓臺灣人民感受到,臺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大陸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目標,大陸中央政府會像爲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

「智統」強調兩岸統一是文明統一的過程,是長策。「智統」能以最低代價、最快時間、最高質量和最文明的方式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該模式強調文明、智慧等作爲引領,推動兩岸進行接觸、互動、合作,進而最終達致統一之路,是頗具創新的思路。

陳先才認爲,就兩岸統一後臺灣的自主性程度而言,「和統」後臺灣的自主空間最大,「智統」其次,「治統」次之,「逼統」再次之,「武統」後臺灣的自主空間最小。

他強調,現階段,和平統一仍然還是中共中央解決臺灣問題的官方政策,但面對複雜多變的臺海局勢、外部勢力的介入及臺獨分子的猖獗,爲推動祖國完全統一大業取得實質性進展,學者們在實施層面、戰術層面上提出一些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陳先才認爲,統一模式的不同將會引致不同的「一國兩制」方案。圖/取自《臺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