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反擊歐盟 限制歐企醫材進口 中歐關係再添不確定因素
中國對歐盟祭出反制措施,預算金額4500萬人民幣以上的醫材採購案,排除歐企參與。(路透)
歐盟日前禁止中國企業參與一定金額以上醫療器材採購案,中方祭出報復措施,中國財政部昨天宣佈,決定在政府採購活動中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採取相關措施,限制歐盟醫療器材進口,即日起生效。分析認爲,中歐持續交手,歐盟仍將中國製造視爲潛在威脅,恐讓中歐關係再添不確定因素。
歐盟委員會日前根據「國際採購工具」進行的第一次調查結論,限制中國企業參與超過500萬歐元(約593萬美元)的醫療器械公共採購。供應商產品來自中國的比率不得超過50%。
中國財政部6日也對歐盟進口醫療器械實施採購限制。公告指出,採購人採購預算金額人民幣4500萬元(約633萬美元)以上的醫療器械時,在履行法定程序後,應當排除歐盟企業(不包括在中的歐資企業)參與;對於參與的非歐盟企業,其提供的自歐盟進口醫療器械佔比,不得超過項目合約總金額的50%。
媒體報導,這項措施涉及的產品範圍很廣,從義肢裝置和零件到醫療機械、手術器械、內窺鏡和人工器官。
針對中方對歐方祭出反制,中國商務部昨表示,歐盟執行委員會6月20日宣佈限制中企和產品參與其醫療器材公共採購,持續在公共採購領域對中企設置壁壘。中方多次表示願與歐盟對話磋商、妥善處理分歧,令人遺憾的是,歐方不顧中方釋放的善意和誠意,仍一意孤行,因此中方不得不採取對等限制措施。這些措施僅針對從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材產品,在中國的歐資企業生產產品不會受到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外長王毅從6月30日起到訪德國、法國和比利時,並會見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出席歐盟委員會換屆後首次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
王毅訪歐之際,法國財長隆巴爾近日表態稱,仍須修改規則和加強貿易壁壘,以允許更廣泛地使用針對中國進口產品的措施,對抗可能損害歐洲工業經濟的中國進口產品。法國工業部長費拉奇也呼籲歐洲加強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防禦。他聲稱,原本以美國爲目標的中國資金流量正在轉向歐洲,「且中國在許多行業都出現了產能過剩,這對我們的行業來說非常危險」。
中國和歐盟將於7月在北京舉行峰會,紀念雙方建交50週年。然而,近三年來,布魯塞爾與北京在電動汽車、鐵路工業、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等多個經濟領域的衝突日益增多。
歐盟一項調查顯示,其95%的公開招標都向世界開放,但歐洲企業幾乎無法獲得中國的公共合同。爲促結束這一歧視,布魯塞爾6月20日決定把中企排除在其500萬歐元以上醫療設備公共訂單之外。
中國對歐盟祭出報復措施,預算金額4500萬人民幣以上的醫材採購案,排除歐企參與。(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