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系極簡史:以實力求友好
中俄關系自1689年首次國家間正式接觸(《尼布楚條約》)至今,可分爲多個階段。以下按年統計兩國關係的親疏比例(以“友好”“緊張”“中立”爲分類標準),並簡化分析:
1. 清朝時期(1689–1911,222年)
友好(約50年):1689年《尼布楚條約》後維持和平,18世紀貿易往來(如恰克圖貿易)。
緊張(約172年):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侵佔中國領土(1858–1911),晚清時期參與列強瓜分中國。
比例:友好22.5%,緊張77.5%。
2. 蘇聯時期(1917–1991,74年)
友好(約34年):
1920年代蘇聯支持中國革命(國共合作);
1950年代中蘇同盟(1950–1960);
1980年代關係緩和(1989年正常化)。
緊張(約30年):
1960–1970年代中蘇交惡(珍寶島衝突、意識形態對立);
1969–1982年敵對狀態(蘇聯入侵阿富汗,中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
中立(約10年):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試探性緩和。
比例:友好46%,緊張40%,中立14%。
3. 俄羅斯聯邦時期(1991–2023,32年)
友好(約25年):
1996年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2001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2014年後聯合應對西方壓力。
中立(約7年):1990年代初俄羅斯親西方政策導致短暫疏離。
比例:友好78%,中立22%。
總計(1689–2023,328年)
友好:50(清) + 34(蘇聯) + 25(俄) = 109年(33.2%)
緊張:172(清) + 30(蘇聯) = 202年(61.6%)
中立:10(蘇聯) + 7(俄) = 17年(5.2%)
友好佔比約33%:集中在蘇聯早期、中蘇同盟及冷戰後。
緊張佔比約62%:沙俄擴張、中蘇交惡是主要矛盾期。
中立佔比約5%:短暫過渡階段。
關鍵轉折點
1689年:首次平等條約,奠定早期和平。
1950年:中蘇結盟,關係達到頂峰。
1969年:珍寶島衝突標誌全面對立。
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俄逐步深化合作。
這一統計反映了地緣政治、意識形態與經濟利益的複雜互動,近30年友好趨勢顯著增強。
歷史可鑑,天朝國力強盛,兩國關係交好;天朝孱弱不堪,鄰居則虎視眈眈。
*本文由還沒學會說謊DeepSeek提供分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