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使用雷鳥Rayneo三個月:續航是硬傷,我有點後悔了
2025 年 2 月,本對智能眼鏡這一概念「嗤之以鼻」的我買了自己的第一副智能眼鏡——雷鳥 Rayneo V3,過上了「頭頂正攝像頭」的日子。與我此前通過隱形眼鏡+太陽鏡方式體驗的智能眼鏡不同,這副 Rayneo V3 被我配上了與普通眼鏡相同的、有度數的蔡司鏡片。
圖片來源:雷科技
這也意味着這副 Rayneo V3 對我來說不再是太陽眼鏡那樣可有可無的「數碼裝備」,而是一個每天都要高強度使用接近 18 小時的生活必備品。那麼在長達 3 個月的深度體驗後,我對這款眼鏡又有何評價呢?或者說,我是否後悔當初花大價錢買的智能眼鏡呢?
在討論「是否後悔」這種嚴肅話題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三個月長時間體驗給我帶來的全新「心得」。
在三個月前的評測中,我並未對 Rayneo V3 的 AI 能力給出好評——當時的 Rayneo AI(小雷)還是一個非常初級的大語言多模態模型,不少功能都還不完善,比如對話缺失上下文聯繫和記憶能力。對當時的 Rayneo V3 來說,與其討論「小雷」能做什麼,還不如基於其 AI 能力,討論「它未來能做什麼」。
那麼在三個月後, Rayneo V3 的 AI 表現又有何長進呢?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 Rayneo 在過去三個月內給 Rayneo V3 推送了大量更新,其 AI 功能、能力邊界和穩定性都有着顯著的提升。但可惜的是,我真正使用小雷(眼鏡 AI)的時間少得可憐,只有在每次 OTA 後會體驗一下新功能。之所以把小雷「打入冷宮」,原因大致可以分爲兩點。
圖片來源:雷科技
首先,Rayneo V3 的 AI 交互只有音頻輸出這一種方式,而 Rayneo V3 開放式的揚聲器設計也不太適合在戶外使用。即使在 App 裡將音效模式調整至「澎湃」,並將聲音調至最高,在開放環境下也較難聽清耳機裡的聲音。經過三個月的體驗我甚至摸索出了一套 Rayneo V3「專屬」的聽音方式——將左手手指併攏,罩住左邊鏡腿和耳朵。
其次,Rayneo V3 的電池續航時間也不足以支撐全天多次的 AI 請求。和三個月前評測中提到的那樣,Rayneo V3 在我手裡一天至少需要充電三次:第一次從出門上班用到午休,第二次從下午上班用到晚飯,第三次從下班用到睡覺。
這種並不充裕的續航時間,無法讓我把 Rayneo V3 當作一個穩定的 AI 硬件。事實上,大多數時候我都把 Rayneo V3 當作一個「智能硬件」而非「AI 硬件」來使用——只有在需要用眼鏡拍視頻時,我纔會給 Rayneo V3 開機;其他時候,Rayneo V3 對我來說就是一個「稍微厚重」一點的普通眼鏡。
既然提到了續航,那我們就順着續航的方向說下去。在此前的體驗中,我提到過 Rayneo V3 的三大使用場景:AI、拍攝、耳機。AI 的問題剛剛我們已經說過了,而在視頻拍攝方面 Rayneo V3 的表現非常不錯,除了快門延遲之外無可挑剔。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如果你想把 Rayneo V3 當成耳機,其續航的短板就又出現了。在之前的評測中,我提到 Rayneo V3 每播放 2 分鐘的歌曲(藍牙模式且斷開網絡)就會消耗 1% 的電池。但考慮到實際情況,眼鏡的電池往往只能維持約 90 分鐘的播放時間。當然,Rayneo V3 可以邊充邊用,但突兀的充電線只會破壞 Rayneo V3 「低調」的外觀,就像把正在充電的智能手錶戴在手腕上一樣滑稽。
更重要的是,Rayneo V3 的「耗電」並不僅僅體現在「AI」「拍攝」「播放」這三大場景下,即使是隻保留藍牙連接的待機模式,Rayneo V3 的電量也無法從出門上班堅持到下班回家。
甚至爲了應付潛在的拍攝需求,在後兩個月裡,我大多數時間都會主動關機 Rayneo V3,用回 AirPods Pro 聽歌,以「自斷武功」的方式,保證在需要用 Rayneo V3 時(車載視角拍攝、AI 錄音)能有足夠的電量。
那麼在三個月的長期體驗後,我有沒有後悔當初買了智能眼鏡呢?說實話,有一點。
但我後悔的並不是買了智能眼鏡,而是把智能眼鏡當作唯一的眼鏡。在我買了 Rayneo V3 後不久,我的朋友也在我的帶動下買了 Rayneo V3。但和「全面擁抱智能化」的我不同,這位朋友聰明地給 Rayneo V3 配上了偏振太陽鏡片——平時依舊用「非智能眼鏡」,只有在騎車或戶外活動時,纔會戴上 Rayneo V3。
因沒有長時間佩戴的需求,Rayneo V3 在他手裡有着充足的充電時間,不會像我手裡的 Rayneo V3 那樣用到沒電也沒時間充電。也正因他使用時不需要擔心充電的問題,儘管他用的時間並不長,但 Rayneo V3 卻能在他手裡發揮出 100% 的功能。
當然,受續航時間困擾的並不只有 Rayneo 一家品牌。爲了在安全性、舒適性、成本之間取得平衡,所有智能眼鏡品牌都必須在續航時間方面有所取捨。只不過就現階段的情況來說,智能眼鏡的續航時間還沒能讓大多數人滿意。
但在我看來,智能眼鏡品牌也絕非走到絕路。五年前,智能手錶的續航時間同樣捉襟見肘。爲了應對手錶的續航問題,部分智能手錶品牌提出了「雙模」的理念——除了全功能的智能手錶外,還有低功耗的「手環模式」。
圖片來源:雷科技
而在智能眼鏡品類,「雙模」模式同樣適用:品牌可以在常規的「全功能」模式之外,提供一個超低功耗的純藍牙模式,只提供藍牙耳機的功能。從滿足用戶開放式音頻的需求開始,培養用戶使用智能眼鏡的習慣。
畢竟從用戶角度看,智能眼鏡要想真正日常化,離不開對實用性、續航表現、佩戴舒適度和價格門檻上全面優化。只有當它足夠輕、夠用、好戴、不貴,纔可能從「高科技玩具」轉變爲人人都願意每天戴的剛需設備。
話又說回來,智能眼鏡行業還處於發展的初期,與其嚴厲批評,倒不如多給一點耐心。畢竟智能手錶從「蠻荒」到普及化了將近 5 年的時間,而對於處於發展初期的智能眼鏡來說,這麼早就給智能眼鏡判死刑,確實言之過早。
希望在未來,智能眼鏡品牌能多關注眼鏡本身,在強調 AI 體驗之前,先讓眼鏡從嚐鮮的數碼新品,轉型爲每天都能用得上的日常裝備。畢竟相比起「看見未來」,讓用戶能時刻看清眼前的事物,不用把眼鏡收起來充電,纔是智能眼鏡的「基本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