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經濟夥伴關係新思路 參考獨家

數十年來,德國與中國企業始終保持着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夥伴關係。中國爲德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中國企業則受益於德國的技術轉讓與知識共享,這種合作推動了兩國經濟的共同增長。

如今,這一曾經蓬勃發展的夥伴關係的性質已經發生轉變。中國在價值鏈上的快速攀升,使其從製造業中心逐漸成長爲德國傳統優勢行業的新興競爭者。而德國企業則受困於中端技術領域的產業定位,難以突破技術前沿,其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也面臨挑戰。數據顯示,中國對歐盟出口的高科技產品佔比從2000年的51%躍升至2022年的近73%,同期德國高科技產品出口佔比卻下滑至61%。

這種變化已促使德國政治轉向更具保護主義色彩的措施,包括提高關稅和限制外資等。但迄今爲止,德國仍未能制定出清晰統一的行動路線。德國亟須重新審視自身:既要明確哪些領域需要保護,也要認清與中國合作的利益所在。德國新政府的組建提供了轉變思路、重塑政策的契機。

但值得注意的是,德國執政聯盟內部立場始終存在分歧,較爲溫和的社會民主黨同持批判立場的基民盟難以達成共識。在此背景下,新聯合政府將採取何種對華政策仍有待觀察,但新達成的聯合政府協議展現出更強的務實傾向,承認在共同利益和全球性挑戰領域開展合作的必要性。

商界反應則呈現顯著的行業分化。汽車和化工等領域的德國大型企業正持續加碼在華本土化運營。中國德國商會的一項調查顯示,92%的德企計劃繼續留華髮展,秉持“在中國,爲中國”的戰略以保持競爭力。大衆、巴斯夫等企業在華利潤再投資創歷史新高,汽車行業投資額自2010年以來已增長2倍達到260億歐元(1歐元約合8.19元人民幣——本報注)。

這種經濟上的持續興趣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尤爲突出:有86位跨國企業(含多家德企)正式代表出席這場由中國高層主導的對話活動。形成對比的是,德國中小企業的態度日趨謹慎:它們的生產過程雖然仍然依賴中國的供應鏈,但由於這些企業正面臨終端產品的直接競爭,它們多數支持降低對華依賴。

這種分化態勢使德國在形成統一對策方面面臨挑戰。這一挑戰正變得日益緊迫,特別是考慮到美國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可能導致德美貿易關係急劇惡化,這將迫使德國必須與其他現有夥伴探索互利合作關係。因此德國需要制定更清晰、統一的對華戰略,坦誠評估哪些領域的對華貿易具有互利價值,哪些領域可能損害德國的長遠經濟利益。當前的挑戰在於找到平衡:既要讓實力更趨均衡的兩個國家通過貿易實現增長互促,又要確保各國基於比較優勢保持務實彈性。

德國不僅需要中國的市場,也越來越依賴中國在某些領域的技術專長。大衆、奔馳和寶馬等德國汽車製造商在華營收佔比超過三分之一,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德國汽車公司承認中國競爭對手在創新領域領先,特別是在電池技術和整車軟件集成方面。另一方面,中國仍將德國視爲運營模式和標準制定的典範。面對不斷演變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國也需要進入廣闊的歐洲市場並尋求合作伙伴。

在此背景下,兩國應抓住機遇,爲建立新型關係奠定基礎,適應新現實並尋找新的互補領域,使雙方經濟都能在全球經濟中獲得獨特優勢。一種可行的方式是重啓標誌性合作機制,將中國的創新技術引入歐洲,特別是在電動汽車供應鏈等目標創新領域。這包括建立專注於電動汽車電池開發、氫能和人工智能製造的經濟特區和研發集羣。

總之,德國在頂尖工程技術、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優勢仍是重要資產。現在需要實事求是地評估哪些領域的合作能帶來收益,哪些領域需要保護。經濟力量的平衡已經改變,但新型合作的潛力也應運而生。值此戰略革新之時,務實才是前進之路。(編譯/林朝暉)

本文由美國外交學者網站6月5日發表,原題爲《中德經濟夥伴關係新思路》,作者是馬克斯·諾伊曼、勞拉·格倫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