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興達電廠爆炸 反映的是能源政策的滿目瘡痍

高雄興達電廠前晚爆炸,大量火光竄出,消防大量出動救援,官方雖強調並未影響短期供電,卻足以反映電力的左支右絀。記者巫鴻瑋/翻攝

就在國際半導體展開幕,我們自豪臺灣是世界半導體中心,未來美好前景需要靠大量電力支持產業需求之際,高雄興達火力電廠在此時發生爆炸。雖然官方強調並未影響短期供電,卻足以反映電力的左支右絀,及能源政策早已滿目瘡痍。

興達爆炸的初步調查結果顯示,肇因是天然氣加熱器下游管線法蘭接頭外泄,瞬間達燃點而釀禍。這聽來是技術細節,但問題的癥結不止於此。電廠周邊居民最在意的是,監測通報機制爲何失靈?從警報響起到爆炸發生的8分鐘,臺電到底做了什麼?居民又該如何獲得即時資訊,逃過災禍?在這8分鐘的空窗裡,暴露的不是單一事故,而是制度性的斷裂。

在「非核家園」的號角聲下,核能逐步退場;燃煤讓人民「用肺發電」而不得不縮減。於是政府選擇「以氣代煤」,如今天然氣發電已佔臺灣電力結構的46.6%。然而,這看似清潔、靈活的選擇,卻潛藏三大風險。第一,進口依賴度過高。臺灣沒有天然氣資源,九成以上能源全靠進口,任一國際供應鏈動盪,便會讓臺灣陷入能源焦慮。第二,接收站面臨的社會抗爭。無論是藻礁議題,還是地方環保訴求,每一個天然氣接收站的推動都伴隨拉鋸,延宕供應佈局。第三,則是爆炸風險。天然氣雖乾淨,卻極易燃,處理稍有不慎,便可能釀成如興達廠的災變。

上月公投中,核三重啓雖未通過,但贊成票數已非少數,反映人民用選票表達心聲,拜託政府別再只靠口號,正視能源的多元化與風險管理。問題在於,臺灣正走向一條愈來愈艱險的能源之路。一方面要滿足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龐大的用電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須安撫居民對空污、對核安的擔憂。當政策長期陷於「不能燃煤、不能核能、天然氣又存疑」的矛盾裡,政府最後往往寄望於再生能源。然而,離岸風電進度屢屢延誤,太陽能板則受限於土地爭議與環保衝突。結果就是:用電需求節節高升,能源供給卻在理想與現實間拉扯,愈來愈不穩定。

興達的爆炸是偶發事故,卻也是警訊。它提醒我們,臺灣需要的,不是單一口號下的單一解方,而是一套務實、透明、兼顧風險的能源戰略。否則風險永遠先由人民承擔,人民面對爆炸的驚慌、空污的侵襲、漲電價的壓力;產業則承受電力的不確定與競爭力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