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臺肥董座急轉彎 但能擋吳音寧們把手伸進企業裡?

臺肥今日召開董事會,原本內定吳音寧接臺肥董座出現大逆轉,吳僅出任臺肥董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肥今日召開董事會,原本內定吳音寧接臺肥董座出現大逆轉。但若不是消息提前曝光,吳音寧今日早就默默上任,坐領每年高達1500萬元的實質收入。此一人事翻盤,不代表民進黨聽見人民聲音、突然醒悟,而是擔心地方選舉崩盤所致。若無選舉,此人事案恐怕一路暢行無阻,而像這樣政治力明目張膽介入企業經營的例子不勝枚舉,臺灣這類「半官半民」企業早在逐漸崩解中。

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副執行長吳音寧原定接掌臺肥新任董事長,連日來引發外界強力批評「無需專業、黨證無敵」。臺肥昨天晚上突然公告法人董事代表人異動暨董事變動,其中臺肥總經理張滄郎接法人董事,即可以嗅出人事案生變的味道。加上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國營事業董事長選任有法定程序,董事會最後決定纔是最終決定」,果然吳音寧未按原先寫好的劇本走馬上任。

爲何外界對吳音寧這位「小英女孩」接掌臺肥的反應如此強烈?先不說她在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北農)任職期間,被質疑「連財報都看不懂」,光是她並未具備化工、農業公司經營、上市公司治理等專業能力,就能擠掉擁有環工博士學歷的董事長李孫榮,任誰都看得出其中政治酬庸的意味。儘管臺肥早在1999年完成民營化,是一家上市公司,但農業部仍持約24%股權,臺肥董事會9名董事中,有5人爲農業部官派的法人代表。在這種既有政府股權、又有市場化營運壓力的結構中,董事長與董事的配置一旦受到政治力主導,就可能使公司偏離經營專業、犧牲股東(含一般投資人)利益,而成爲政治任用的工具。且臺肥人事案這也不是特例,而是民進黨在國營/半國營企業中,普遍運用政治資源、安插人選之典型案例。

與其他半官半民的公股事業相比,臺肥這家公司更特別的是,營業項目看似營運肥料、化工產品,但其擁有豐厚的土地,光是開發土地、不動產交易,就有驚人的龐大利益。如同政務委員張景森形容,臺肥是一塊「容易生蟲的肥肉」。因此,當臺肥董座由具強烈政黨背景者擔任,極可能導致決策走向非純經營邏輯,而含有政策、地緣、選舉利益成分,外界擔憂臺肥淪爲選舉綁樁工具,絕非無的放矢。

過去民進黨在野時老是愛批評國民黨是「國庫通黨庫」,事實上,民進黨執政後變本加厲,近幾年來每當政府想要推某一政策,如能源轉型、國家資產活化,總會藉由換上自己人把「政策偏好」注入董事會,進而影響投資、採購、開發等商業判斷。甚至任用完全無相關專業的人出任大位,將「國庫通黨庫」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甚或進到特定人士的私庫裡。

正因民進黨長期在人事任用上缺乏制度化與透明化,派系操作導致政治人才培養失衡,甚至造成權力鬥爭與威權領導的惡性循環。必須從制度上改革,包括公開徵才與資格基準、關鍵事業董座應接受立法院或股東會公開質詢,讓公衆得以檢視這些人選的專業;並公佈董監薪資與績效掛勾目標,並明訂違規或利益衝突的處罰條款等,真正落實公司治理的精神。

如果做不到這些,即使現今擋得了一個吳音寧,恐怕也擋不住執政者派出更多的「吳音寧們」,繼續將政治的黑手伸進半官半民的企業裡,侵蝕國家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