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陸管制軍民兩用物項輸臺僅影響軍工業?恐怕未必

大陸商務部9日公佈將漢翔、中信造船等8家臺灣地區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圖爲臺中市漢翔航空工業公司位於西屯區漢翔路的鋁合金廠房。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陸商務部今天正式公告,將包括我國中科院、漢翔等8家公司列爲「出口管制管控名單」,意味這8家公司將被禁止獲得大陸出口的「軍民兩用物項」。一般認爲,陸管控的產品,主要應該就是與高科技、軍工產業相關的稀土。

稀土在高科技和軍工業扮演的角色,無庸諱言。由於中國大陸掌握全世界絕大多數的稀土供應,因此在這一波由美國發起的關稅戰中,稀土也成了大陸對美談判的重要武器。而儘管這幾年爲了防止大陸「稀土獨大」的局面,各國都付出不少努力希望開發出「中國以外」的稀土供應鏈,但從此次美中談判,美方對中方仍拒絕放行稀土大感不滿與窘迫,可知包括美國在內,其他國家仍很難補足大陸「禁運稀土」的缺口。

而此次大陸商務部點名的我國8家公司,都是與我國國防、軍工產業相關的公、民營公司,因此直觀的看法,應該是隻會波及這8家公司,受到影響的,應該也只是我國的國防產業自主問題。但實際情況可能恰恰相反。如果大陸「嚴格執行」稀土出口,受創較重的,反而可能是民間的高科技產業。

爲何如此?因爲首先從我國國防、軍工業的角度來看,站在國家安全的角度,一旦關鍵物資有供應問題,政府必定會出手相助,甚至以庫存物資優先供應國防產業所需,或優先從其他國家取得。因此可以想見,此一禁令至少短期或中期,對我國國防、軍工產業的影響是有限的。

但民間情況則不然。從實際供需來看,這8家國防產業直接向大陸購買稀土等「軍民兩用物資」的可能性極低,應該都是透過中、上游的進出口商購買,或者是製成相關零組件。因此如果大陸要比照美國的「晶片禁令」模式,就會將整個進出口、生產的供需鏈都查過一遍。簡言之,賣稀土或相關製品的進口商、產業,很可能是其他民間公司,而他們也不會只「供應這8家公司」。一旦陸方嚴格執行「禁運」,就會從中上游就斷了貨源,如此一來,受影響的當然就不會只有這8家「與國防、軍工產業相關的公司」。

尤有甚者,如果大陸是用「寧可錯殺,也不縱放」的手段,那影響可能更爲巨大。最近的例子,是印度向德國購買在中國大陸製造的盾構機,原定去年底交貨,但陸方卻迄今不肯放行。不放行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陸方「認定」這些盾構機可能不只是要拿來「蓋地鐵」,而是可能運往中印邊境「開隧道」,也就是供印度軍事使用。倘若認定標準放大到這種程度,以軍工產業的複雜性和零件多樣化,根本就可能「所有產業都中獎」了。

高科技產業是臺灣的經濟命脈,如果情勢真的發展到這種程度,對於半導體產業很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危機。除了山雨欲來的關稅問題,賴政府有什麼手段面對這個「稀土風暴」?全民都在等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