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林靜儀這等大官 讀不懂醫護人員的小腦袋

急診壅塞主要在大醫院,有醫護人員在社羣媒體發出呼救,衛福部次長林靜儀以嘲諷語氣迴應遭議論。記者許正宏/攝影

全臺急診一牀難求、空前壅塞,結果衛福部次長林靜儀竟用「小腦袋」的說法,來嘲諷醫護人員。突顯林靜儀即使擁有豐富的醫療背景,進了中央、變成大官,就忘了初衷,讀不懂她口中醫護人員的小腦袋。

一名重症患者至南部某醫學中心急診,因加護病房滿牀,院方聯繫十多家醫院後均無法收治,最後被送到百公里外的成大斗六分院,但病情危急,打開腹腔後,發現腹腔內已充滿排泄物,最後因敗血症死亡。這樣的案例竟發生在臺灣,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但冷靜下來細思極恐,同樣的情況有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

臺灣的健保制度的確是傲視國際,但是健保並不完美,早就有許多體制上不容忽視且迫切解決的問題,當醫師寧可選擇較輕鬆、更高薪、風險小的科別,「四大皆空」(欠缺內、外、婦、兒科)已是現在進行式,民衆終究會面臨有一天身患重症卻無醫師可看的情況。就算不談遠憂,最近爆發各大醫院急診病牀塞爆的情況,也不是兩三天的事情。當美容診所等相對輕鬆的工作環境能提供相近的薪資待遇時,臨牀護理人才流失是必然結果。急診壅塞多半是因爲沒有病牀,沒有病牀是因爲沒有足夠的醫護人員,這些問題都是環環相扣。

衛福部長邱泰源昨日召開臨時記者會,部長對急診壅塞卻簡化成三個原因,前兩個原因歸咎於春節以及流感,造成急診患者需求增加,似乎只是季節性短暫的因素,第三個原因才輕描淡寫點出人力仍有不足,導致病房照顧量能下降。但實況真的是如此嗎?

急診壅塞的根本原因複雜。主要是於住院牀位不足,導致急重症病人無法及時轉入病房,被迫滯留在急診室。其次是護理人力不足,護理師短缺導致醫院關閉病房,進一步加劇急診壅塞。第三是牀位調度失衡,急診與門診預約住院牀位分配不均,未能有效調度資源。

尤其是臺灣護理人力早就「入不敷出」,依過去近10年的資料,全國護理人力每年平均淨增加人數約5000人,但是這幾年人數減半,淨增加人數僅約2500人,各家醫院每天都在招募護理人員。若新血不足導致人力缺乏,中生代會因爲工時過長離職,最後靠資深護理師苦撐。

林靜儀昨日在記者會上多次強調醫療分級,故意淡化這些盤根錯節的根本原因,彷彿是民衆太不自愛,擠到大醫院。問題是許多地區型的醫院根本就沒有急診室,病人不送往醫學中心的醫院,要送去哪裡?現在的情況惡化到即使送到急診室,也沒有辦法進一步獲得治療,就在急診室裡苦等病牀。

在這樣心急如焚的情況下,有醫護人員發出微弱的呼救。立委陳昭姿發文,表示有位急診醫師在社羣平臺Threads上,請林靜儀多關心急診面臨的崩潰與壅塞,但林靜儀竟以嘲諷語氣迴應「呵呵,所以你的小腦袋裡,政府按一下鈕事情就會完全改變了嗎?」該急診醫師無奈,決定準備離職。

沒錯,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是很希望能夠按一個鍵就解決問題,但也沒那麼天真。何況就算我們這些小腦袋想得出辦法,也沒有公權力去執行並解決問題。該要提出更有建設性作法的人,不就是這些身在衛福部的大官們嗎?此時林靜儀竟還有心情用酸言酸語,嘲笑醫護人員的小腦袋,並不忘教訓醫護人員,要做更有建設的溝通。到底是誰沒有抱持同理心,跟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