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聯合利劍變海峽雷霆 中共轉向以迅雷之勢奪島

共軍2日在臺海組織「海峽雷霆-2025A」演練,官媒央視旗下帳號「玉淵譚天」發佈解讀和相關海報。圖/取自玉淵譚天

解放軍對臺演習經過一天沒有名字的黯然後,仍然在今天給出了名字。但它不再是去年的「聯合利劍」,而是「海峽雷霆」。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有了名字,總是有了一個討論的基礎。

「雷霆」比「利劍」當然更具威懾的意涵。利劍畢竟是人類打造的武器,雷霆可是天神懲罰人類的刑具,孰輕孰重,一眼可辨。

依據央視旗下《玉淵譚天》對大陸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的採訪,孟祥青從「雷霆」二字析出了三個意涵,即雷霆之怒、雷霆之勢及雷霆之威。說這個代號,就意味着燒向「臺獨」分裂勢力的熊熊烈火。

但昨天,大陸學者還在解讀沒有演習代號的意涵,認爲這顯示軍演已是常態化,意即共軍已可隨政治態勢變化隨傳隨到,隨到隨打;但顯然,北京領導當局仍認爲這樣並不太妥,有了名字畢竟纔是正兒八經的軍演,沒有代號就有點像隨便搭個臺子就演了,反而沒有威懾力。

可能這就是今天突然有了名字的思考背景,它傳遞的訊息是,這確實是一次周密籌劃並涉及未來攻臺作戰計劃的實質演習。而且代號從「利劍」變「雷霆」,則是要凸顯它從偏向於「封鎖」的利劍,轉向更側重於「奪島」的雷霆。

光討論名字並不產生現實意涵。軍演仍要從演練的科目及實質的動員去探討它的影響範疇及真實目的。

據央視新聞報導,東部戰區發言人施毅表示,4月2日,解放軍按照「海峽雷霆-2025A」的演練計劃,在東海相關海域實施遠程火力實彈射擊演練,對重要港口、能源設施等模擬目標進行精確打擊,並取得了預期效果。這番言詞表明,這次軍演與2022年美衆議長裴洛西訪臺後的圍島軍演一樣,再次實施了實彈射擊,只不過不像2022年,連東風飛彈也實彈發射。

施毅所謂的遠程火力實彈射擊,可能是動用了知名的PHL-191遠程火箭砲,其威力與東風15B相較,只是精度較差、射程較近,火力卻並不稍遜。而遠箱火在2022年的演習中,也曾首度參演併成爲衆所矚目的焦點之一。

雖然2023年8月,因賴清德當時以副總統身分訪美而發動的一次沒有代號的演習中,共軍也發佈實彈射擊的訊息,但並未公佈火力的樣態,規模一般相信並不太大。

這次央視發佈的演習影像中,顯然是雙錐體彈頭的東風15B是第一個亮相的武器,在福建的某基地開出後,在適當地點豎起飛彈並由指令長下達點火指令,這顯示東風15B亦是這次演習主角。而第二個亮相的,就是前述談到的遠箱火。

由此可見,這次的「雷霆」已是側重奪島初級階段的演練。譬如,它雖也有「要域要道封控」的科目,但已與去年聯合利劍的「要港要域封控」不同,「要港」的封控主要是配合對臺實施「封鎖」用的,以達到既不讓貨物或能源等商船進出港口,也不讓人員自機場飛離的目的。這次卻將要港封控直接捨棄不用,再加上前述以火力打擊臺灣爲主的利器集中在影像中首先登場,都顯示新一年首次對臺軍演的主要想定,已轉向以奪島爲主。

這一轉向很可能同時代表大陸在解決臺灣問題上的戰略思維轉變。最近川普的防長赫塞斯一份機密備忘錄被美媒曝光,其中就寫道:「阻止中國以既成事實方式奪取臺灣,是唯一需要主導國防規畫的情境。」

而對於美軍戰略的轉變,北京的應對之道當然就反而更是:以更加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完成奪島,在美還猝不及防處於懵楞之時,就已讓它變成「既成事實」。而在這一最高戰略原則下,「封鎖」就顯得極爲不合時宜。它意味着給予美國或其他國家完成準備以進行干涉的時間,不利於速斷速決。既然如此,就無須就封鎖進行太多演練。

很顯然,中國海警的角色,也已從「聯合利劍」時的主角,退而成爲「海峽雷霆」的配角了。

至於共軍一旦完成奪島後,臺灣後續的抵抗如何,是否進行遊擊巷戰?以及美軍還來不來援?就已是另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