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賴清德打擺子式的施政風格

賴清德就任總統滿週年,國人對他的施政評價不高。圖爲賴清德20日在總統府發表就職週年演說。記者侯永全/攝影

賴清德就任總統滿週年,雖然他自認拚了老命幹,但國人對他的施政評價不高,至多是給低空掠過的同情分,這與他謹小慎微的個性有關,沒有大開大闔的亮眼施政,有的只是平順過關,這能得的正分有限,糟糕的是賴政權三不五時有打擺子式的凸搥演出,打擺子絕大多數是負面意義,意思是想到哪做哪,就像打哆嗦,偶爾就那麼莫名抖一下。

打擺子經常用在瘧疾的好發症狀,前一刻還好好的,突然就一陣寒噤,不由自主的寒由膽中生,就這麼狂顫起來;糟糕的是打擺子毫無規則可循,前半小時平靜,接着就突發顫抖起來,不規則的程度甚至遠超過瘧疾應有症狀;國家領導人若是施政陷入打擺子式的無厘頭,不只國家運轉的步調亂了套,人民也因此惶惑不安,完全失去調子而陷於混亂。

當然,這筆帳不可能全算在賴清德頭上,施政也未必有那麼多政策都高到總統層級,但他概括承受是跑不掉的;雖有的只是部會、下級單位就可決行、推動,但賴政權必須要承擔;換言之,賴政權所轄部會任何動作,即便是無厘頭的打擺子,指令也是由神經中樞發出。

這幾天賴政權又處於打擺子狀態,內政部莫名其妙的挑去蔣、去威權、去中正路等話題開刀,動作不小,但國人想不通這時候挑這些話題幹嘛?去蔣、去威權的時空背景雖不能說全過去了,但至少要拉到二戰結束初期時空才能讓國人有些感覺;至於中正路改名內政部還真有大動作,不但清點至今總計各地還有六百多條中正路,甚至拍胸脯地方沒錢中央給錢改。

內政部或許太有想像力了!沒去實際瞭解去蔣、去中正路還有多少賣點?以去中正路而言,那只是二戰後取代日本命名的用詞,當時或許有此氛圍,但五、六十年過去,對民衆根本已無感,內政部哪需要編預算、大動作推動?一副不趕緊改名就是對國家正統性的挑戰?

更何況,許多中正路已經更名、消失了;臺北市曾有中正路,民國36年命名,從大稻埕五號水門起,經北門、省道一直連通到松山,但這條中正路短命,民國七十年切兩段,分別是八德路、忠孝路,中正路壽終正寢,這時候倡導去中正路,難道要先還原歷史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