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經濟部敢恫嚇媒體 部長被指紅色破口卻沒動作?
丹娜絲颱風吹散了屏東縣佳冬鄉沿岸海域的離岸太陽光電系統浮臺,大量黑色結構體漂流到海岸上,旭東公司派出大型機具清除,經濟部否認遭屏東縣政府打臉。圖/縣府提供
颱風丹娜絲肆虐,屏東外海的太陽光電系統浮臺被衝上岸邊,經濟部宣稱媒體散播不實,其實這是新型態光電實驗計劃,光電板早已移除;媒體報導屏東縣府開罰業者是「打臉」經濟部,經濟部稱與縣府同步善後,媒體如再報導就要報警。經濟部罕見強勢,但對國民黨記者會稱崇越集團幫中芯進關鍵原料,部長郭智輝成紅色破口,經濟部卻未採取法律行動,這不是很怪嗎?
丹娜絲重創臺灣西部海岸,屏東旭東環保科技執行經濟部覈定的離岸太陽光電系統浮臺技術開發計劃,浮臺設施嚴重損壞,一大片黑色浮臺機座橫七豎八堆疊在佳冬、枋寮岸邊。媒體報導後,有藍委發文稱「海上太陽能板平臺全毀」,經濟部回擊,黑色網格狀物是浮臺的走道板,媒體散播不實消息。
但有藍委發現,屏東外海的太陽光電系統浮臺獲中央補助1億,結果遇颱風就不堪一擊,質疑經濟部投資的實驗計劃宛如打水漂。經濟部則辯解,任何技術都需要試驗才能得到成果應用,我國海象與國際不同,因此需透過業界試驗收集海域資料打造符合我國未來技術開發之基石。
儘管經濟部百般「合理化」太陽光電系統浮臺被颱風摧毀,但屏東縣政府隔天宣佈勒令業者停工,48小時內全部清除,並提出改善計劃經縣府同意後纔可復工,否則要開罰。於是媒體又報導是屏東縣「打臉」經濟部,經濟部再度反擊,指媒體以「打臉」渲染報導造成誤解,若再有此種作爲,將向警方報案以示警惕。
經濟部的強勢比屏東海邊的平臺殘骸更受關注。但外界納悶的是,這個經濟部口中的新型態光電實驗計劃爲何如此不堪一擊?根據計劃提供的數據是可耐受平均風力16級風、瞬間風力18級風,這可是強烈颱風等級,但這次颱風屏東的瞬間風力13級,遠低於平臺設計的耐受性,業者可得好好解釋爲何平臺會被衝到岸邊?
經濟部出資1億元補助這個新型態的光電實驗計劃,這可不是小數目,難道不會有相同疑問?如果新型態光電實驗計劃是可耐受平均風力16級風、瞬間風力18級風的設計,丹娜絲僅是中臺,氣象署觀測雲嘉南各地區接連出現12、13級強風,恆春半島是10至11級強陣風,經濟部說屏東是13級,那也無妨,但既要測試耐受風力,光電板先拆、接着要拆平臺,怎不問業者到底是要測試什麼?還是花的是公帑,官員們不覺得痛?
經濟部避談實驗計劃打水漂,卻糾結光電板,強調在臺風前即已拆除,而且光電板不會有污染,因颱風來襲海象不佳,無法完成所有浮臺回收,導致未撤收的浮臺解體沖刷到海岸,屏東縣政府是針對浮臺部分進行限時清除,並無打臉經濟部。
屏東縣政府有沒有打臉經濟部,關鍵人物是屏東縣長周春米,周在丹娜絲來襲期間人在北歐,縣府發言人說即使周立刻買機票回國也來不及,但過程中與副縣長、災防中心密切聯繫,掌握狀況;要求廠商48小時內移除平臺、停止施工就是周春米的決策。
周春米深諳颱風政治學,對業者出重手只是彌補颱風出國的失分,也管不了有沒有打臉經濟部了。經濟部不敢對周縣長髮飆,反過來警告媒體,白委黃國昌認爲經濟部是要讓提出質疑的人通通閉嘴,經濟部補貼廠商做實驗,結果如何人民不能置喙,難道臺灣已經變成北韓。這個形容還真是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