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進退之間 朱立倫循陳水扁或蘇貞昌模式?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接受聯合報專訪,首度鬆口「我非常期盼順利交棒」。朱立倫下一步牽動黨內競合,如同專訪當天,朱立倫背後一幅孫文的字畫「努力進前」,進或退令人玩味。記者黃義書/攝影

民進黨大罷免來勢洶洶,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接受聯合報專訪,首度鬆口「我非常期盼順利交棒」,在黨內捲起千堆雪,朱立倫究竟進或退,牽動臺中市長盧秀燕、立法院長韓國瑜等黨內競合關係。民進黨過往兩次政黨輪替,陳水扁「以退爲進」、蘇貞昌「大局爲重」,分別扮演關鍵角色,或可成爲朱立倫借鏡。

政治人物說法經常是「7分虛、3分實」,虛實掩護測水溫,也保留進退空間,每一步都是精算;與其聽其言、不如觀其行,屁股比嘴巴誠實。朱立倫「交棒」一說出口,黨內都在臆測他的潛臺詞,「急流勇退、以退爲進、可退可進」等議論頻傳,某種程度或可緩解內外壓力,但許多人是不信者恆不信。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今天表示,朱立倫願意交棒是好的論述,但若想選總統的人,最後沒有表態要投入黨主席選舉,朱立倫還是有可能繼續連任。

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也曾面臨內戰僵局,當時國民黨仍大權在握,當紅的政治明星陳水扁成爲民進黨最大希望,但面臨「4年條款」內規箝制,扁在中常會意外拋出「以退爲進」絕招,建請全黨推舉前主席許信良參選總統,不要因他個人修改4年條款,以維護黨的和諧;對於陳水扁拋出的震撼彈,許信良當時表示,希望不要有人因爲他就放棄總統大選,他考慮脫黨與扁無關。

民進黨最後一致通過修改4年條款,全黨爲阿扁量身打造解套參選的捷徑,陳水扁和許信良拚總統、而非爭黨魁,因爲各界公認時任民進黨主席林義雄沒有參選總統的野心,沒有攪局的能力。

2016年總統大選,國民黨面臨「換柱」爭議,當時國民黨主席正是朱立倫,藍營網內互打,成就民進黨第二次政黨輪替的空前契機。黨內公認當時政治明星蔡英文最有實力,英系大戰略主張先取黨魁再戰總統,避免後院失火;形勢比人強,時任黨主席蘇貞昌先在2014年宣佈不連任黨主席、2015年再宣佈不角逐總統,等於提前認輸讓給蔡英文選總統。一向霸氣的蘇貞昌竟甘願大局爲重,其實起源於2010年他曾任性強爭臺北市長參選權,結果敗選反受重傷,埋下「蘇蔡之爭」轉捩點。

2020年蔡英文總統競選連任,黨內對手賴清德硬要提早出頭拚初選,時任黨魁的蔡英文掌握黨機器優勢,賴清德在初選過程被打趴,還一度向小英網軍求饒。這次事件造成兩大影響:其一,「蹲下再躍起」的蘇貞昌後來獲得蔡總統充分授權,成爲史上任期最長的行政院長;其二,賴清德記取教訓,2024年挑戰總統大位前,必先取下民進黨主席寶座,確保在黨內初選可獲得主場優勢。

民進黨爲了政權,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國民黨卻常自縛於溫良恭儉讓。黨主席雖然不是當選總統的票房保證,但黨魁和總統候選人「二合一」,至少不會出現當家鬧事的「破壞王」;朱立倫有參選總統的經驗和能力,「換柱」陰影卻揮之不去,盧秀燕雖然講求團結、人和,但黨主席仍是前往總統大位的「通關密碼」,加上民進黨大罷免步步進逼,時空環境大不利,國民黨有志大位者必須調整思維。

國民黨2000、2024年總統大選情勢都曾一度看好,但時任黨主席吳敦義、朱立倫贏了地方、輸了中央,講功勞卻似政治情勒,因爲功勞再大還是沒有執政權來得大。政治人物常自詡「成功不必在我」,卻往往知難行易,小部分說自己、大部分劍指別人。

贏非贏、輸非輸,國民黨過去幾年雖在百里侯、國會席次有所斬獲,但政黨不輪替、國家再空轉,全民都是輸家;如果贏了黨主席、卻輸了總統大位,永遠的在野黨說得再天花亂墜,仍只是天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