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國臺辦改每週開記者會耐人尋味 為了和平還是戰爭?
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今天宣佈,爲更好闡述中共中央對臺方針政策,及時迴應海內外對涉臺議題的關切,例行記者會由現行的每月兩次增至每週一次。記者陳政錄/攝影
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今宣佈,爲更好闡述中共中央對臺方針政策,及時迴應海內外對涉臺議題的關切,國臺辦例行記者會從這個月起增加舉辦頻次,由現行的每月兩次增至每週一次。
這個訊息,頗耐人尋味。
的確,在訊息爆炸、網路密佈的時代,用一個月兩次的頻率開記者會,對時局大事作出迴應時,菜都涼了。國臺辦可能發現,這讓他們在迴應兩岸形勢時,處於不利局面。
就譬如,最近國民黨主席選舉,幫郝龍斌助選的趙少康三番兩次開記者會,指責中共介選。受限於過去一個月兩次的頻率,國臺辦就失去了立即在記者會上澄清、甚至駁斥的契機。
今天陳斌華恰恰就回應了這道題目,他說,我們關注國民黨主席選舉,但這是國民黨的內部事務。更重要的一句話是:「大陸部分網民的言論不代表官方立場」。意思無非是,趙少康點名的那些頻道、博主,都只是大陸普通網友的言論,跟中共沒有任何一絲牽連。算是客氣地反駁了趙少康的指控。
可是現在說有用嗎?要相信的、可能相信的,都已經信了。介選的罪名在一些人的心裡,北京也是揹定了。
過去國臺辦的例行記者會甚至還有放暑假的規矩,炎炎夏日的七、八月份,就像是發言人及其背後整個運作系統的年度犒賞似的,各自該吃吃、該喝喝,該遠行度假,此時最相宜。例行記者會暫停營業,這段時間天塌下來,都不必管,除非臺灣宣佈獨立。
這有點像中共高層的北戴河傳統,一衆領導在8月某一段時間,就神秘地在人間消失。當然,他們都到了北戴河這地方悠哉、徜徉去了。雖然美其名說是到那裡去辦公的,甚至有時也可開個「北戴河會議」,將平常解決不了的事情,政治局幾個常委及一些重要幹部湊在一塊,好歹談出個共識來,等回到北京就照着辦。但主要的目的,卻仍是度假。
現在,國臺辦發言系統未來還放不放暑假不知道,但改成每週一次開,就一定會貫徹下去。但這麼改恐不是心血來潮,也絕不只是被動地覺得發言迴應緩不濟急而已,顯然是想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塑造兩岸的格局。
現在兩岸出現一些新的形勢。由於賴清德過度傾向美國,而川普政府則試圖掏空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又要求臺灣大幅提高軍費,標準從國防開支GDP佔比的3%、5%、一路飆到10%,臺灣人民感到兩岸開戰已猶定時器滴滴作響。在擔驚受怕之餘,一部分人開始改變對美、中的既定印象與看法,更願意接受北京方面的說詞與論述。
這一現象從館長陳之漢數度赴陸後一改舊觀,開始全力擁抱對岸,還大力爲大陸的建設與效率宣傳,卻並未引發嚴重掉粉後果,即可窺其一豹。
國臺辦將記者會改爲每週一次,一方面是想要更迅速地滌除、或反駁民進黨所試圖散佈的兩岸認知迷霧,以免兩岸在某種無意識狀態下觸發戰爭;另一方面是更加積極地試圖在美國走向衰落的過程中,扭轉檯灣多年以來親美反中的情結。
換言之,國臺辦要更加認真地爭取臺灣人心了。若用負面詞彙,也可說成是統戰。但能促進兩岸相互瞭解的統戰,也不必過度排斥。
國臺辦舉辦定期的例行記者會不過十餘年時間,當時是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史上首次進入到交流互動的快車道,雙方簽署協議無數,交流引發的正負案件更是暴增,國臺辦必須以制度性的記者會解答各方疑問與迷惑。但這一超過10年的操作方式,畢竟還留存着放暑假那樣的具社會主義特徵的閒散風格。
如今,當國臺辦決心要去適應現代資本主義資訊社會的快速節奏,而改變行之多年的作法時,它勢必是爲了新的政治形勢、歷史階段而來的。
無論如何,誰都希望這個小小的改變,是爲了增進兩岸和平、往來而生,而不是隻爲了防範一場可能的戰爭所帶來的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