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當八炯與王丹合影 「六四」價值已被盤剝殆盡

六月初,八炯一行拜訪洛杉磯的「六四」紀念館,還與王丹對談併合影。圖/取自臉書「全民起義 改朝換代」粉專

「六四」一到,該有的紀念與批判如期而至。賴清德臉書發文說,時隔36年,威權主義造成的威脅,仍是國際社會須共同因應的挑戰;他並指控對岸「對民主國家」進行軍事恫嚇、及灰色地帶侵擾,和「對自由社會進行滲透監控」。不過,「六四」的符號化、更重要的是歧義化,已經讓對它的悼念淪爲空洞的表演,而失去力量。

美國國務卿魯比歐也發文稱,自由、民主和自主的原則不僅是美國的原則,更是中共無法抹煞的人類原則。

但誰都沒能料想,網紅八炯也跟「六四」扯上關係。六月初,八炯一行拜訪洛杉磯的「六四」紀念館,還與王丹對談併合影,對談內容並將在八炯頻道播出。「六四」至此正式走上臉譜化、商業化與虛無化的歧路。

「六四」發生於冷戰末期,是西風東漸形勢下社會主義陣營對西方意識形態的憂慮與抗拒下,生澀而粗暴地應對所鑄下的悲劇。但它被冷戰塗抺上的調性,讓它始終禁錮在專制與民主的二元脈絡裡,在冷戰已結束了三十餘年後,仍然難以掙脫冷戰對抗敘事的解釋框架,而被永恆的定格了。

在一個所有的證據、文本與各自決策過程與對話都被鎖進了黑洞的事件裡,「六四」的解讀無疑也是極其片面而扁平的,坦克與槍聲註解了一切,極權主義下的瘋狂屠戮也成了它唯一的標籤。

但誰能解釋,當「六四」發生的一年前,作爲宣傳喉舌的央視都製作並播出了被喻爲新啓蒙運動的「河觴」紀錄片,而作爲中共總書記的趙紫陽甚至在訪星時送了一套給李光耀以誇示中國的寬鬆與開放,何以在「六四」之後卻戛然而止?

究竟,讓一切都朝着六月四日那個凌晨時分演進的,只有中南海里的強硬派鄧小平與李鵬,還是也包括了天安門前的激進派王丹與吾爾開希?

縱不論當年的功過,令人感到奇詭的是,歷史不斷髮展的結果是,「六四」所折射的二元世界已經越來越不能,或說早已不能解釋這個世界。

比方說,今年哈佛大學的畢業生致詞代表是一位曾受過所謂極權體制教育長大的女孩;又或是,全世界都在盡情而歡愉地消費極權主義的工廠所生產出來的商品,包括性價比極高的電動車、或智能手機;而極權社會提供的短影音平臺譬如TikTok與小紅書,更正在攻佔數以億計的人們的眼球。

就在「六四」36週年的前夕,美國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公佈全球民調顯示,美國的全球好感度急劇下降,但中國的全球好感度卻大幅上升,並超越美國。調查顯示,截至5月底,中國的全球淨好感度爲8.8,美國卻是負1.5。

這個結果究竟是要責怪全球的受訪者怎能遺忘了「六四」,還是「六四」所象徵的政治敘事已經跟如今的世界格格不入 ?

在一箇中國正崛起爲全球霸主的候選人的時代,「六四」所眷念不捨的冷戰話語,以及按照那個標準所發出的民主批判,都只能徒然剩下情緒價值罷了,只剩下書空咄咄的蒼白與落寞。

當「六四」一不小心竟然成爲了八炯的表演舞臺,是所有反共網紅賺取流量的一套話術與背板,「六四」的政治價值就已被盤剝殆盡,並將黯然而傷感地走向它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