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港澳留學申請造假事件頻發!澳門大學被迫只認高考成績?

國際教育知名媒體人趙剛

應北京城市廣播(FM107.3)《教育面對面》欄目邀請,我將於2024年12月25日以嘉賓、合作方的身份參與直播訪談,主題是對留學申請造假事件頻發的反思。

這些事件引發的社會反響強烈,對中國內地學生留學條件收緊是更嚴重的後果。澳門大學官宣,從2025/2026學年起,暫停招收內地非高考學生的本科入學申請。這意味着,內地學生將無法通過A-Level、AP、IB等國際課程成績申請澳門大學。

首先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問題。中國內地升學的公平性一直是公衆熱門話題,小升初逐漸取消點招、高考嚴格限制高校自主招生都是在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大背景下出臺的應對措施,確保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的公平性。

國際教育使中國內地學生的報考範圍從境內擴展到境外,國際教育的公平更是不容突破的底線。

其次,造假事件頻出最終損害的是中國留學生的整體利益,很可能導致海外院校、第三方考試局、甚至移民局收緊留學申請的條件。澳門大學只認高考成績、屏蔽A-Level、AP、IB等國際課程成績的錄取要求,可能引發國際考試機構的重視,嚴查中國內地學生的成績,造成嚴重的國際影響。

在實踐中,兼顧高考備考和國際課程學習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說,在國際高中或國際部學習的中國內地學生,肯定失去了申請澳門大學的機會。

當前港澳留學熱潮是中國留美市場、留英市場疲軟、下滑後,中國內地留學家庭的決策轉移。

在澳門大學大尺度修改入學條件後,會不會引發港澳地區高校的連鎖反應需要密切觀察。如果這兩個區域的其他大學也相繼跟進,對中國境外留學市場而言又將成爲新的限制。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留學家庭仍需保持多國、多地聯申的策略,應對境外留學市場的不確定因素。

一般來說,境外大學院系對學生的表現和成績很敏感,如果學生有溝通障礙、作業無法完成、考試掛科,這些問題肯定會反映到院校錄取辦公室。

如果某個國家或地區的學生大面積掛科,這將引發院系對錄取辦公室的投訴,錄取辦公室爲了覈實問題的源頭,很可能倒查這些學生的錄取記錄。

一般造假會出在以下幾個環節:

1)學歷證明:中學、本科、研究生等不同階段的畢業、學位、在讀證明。

2)成績單:不同階段的成績單證明。

3)推薦信:學習期間、實習/工作期間的推薦信。

國內高等教育學歷、學位查詢大多可以從中國教育部學歷查詢網站(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簡稱“學信網”)獲取,成績單、推薦信如果出現疑點,則需要與相關院校、推薦人聯繫。

海外高校的審覈機制大多憑藉錄取辦公室工作人員的經驗,出現可疑情況又無法聯繫院校或推薦人,一般不會出具錄取通知;經覈實確有造假行爲,除了拒收學生外,很可能將該申請人列入錄取系統的黑名單。

每個海外大學官網都明確公佈申請材料的清單(check list),申請人需要不折不扣地按清單要求準備材料,任何遺漏都可能成爲大學拒絕錄取的理由,比如推薦人的聯繫方式。

學歷證明一般是畢業證、學位證書的掃描件,成績單必須有所在學校的公章,很難造假,但如果在掃描件上做手腳,性質惡劣,會被列入黑名單。

推薦信主要是“模版”惹的禍,申請人或留學中介套用網上推薦信模版,重複率增加後,校方在審覈材料時懷疑申請人作假,會與推薦人聯繫,推薦人沒有回覆或回覆不知情,校方將以造假處理。

因此,推薦信還是要讓推薦人自己寫。

以往提到港澳留學,大多數情況下以香港留學爲主。

香港留學一直與國內高考銜接,特別是五大名校(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在中國內地學生中的影響力很大。相比而言,澳門留學的熱度並不是很高。

但近年來,中國境外留學市場呈現出兩大趨勢:

一個是“高端化”,即高淨值、高端人羣對名校的偏執,造成QS前100的英美澳加名校持續火爆、甚至中國留學生人滿爲患;

另一個是“去中心化”,在消費降級、國際關係動盪的形勢下,一部分中等收入人羣爲孩子的留學規劃趨於理性,理性不意味着學校差、留學目的地非主流,適合的永遠是好的。

在“去中心化”的趨勢下,港澳留學掀起熱潮,申請量激增。“大衆化”背景下,學生素質良莠不齊,再加上中介機構過度趨利,虛假材料甚囂塵上。

與此同時,港澳地區院校少、容量有限的矛盾也充分暴露,因此,限制內地申請量的措施也是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