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氣候變化與能源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巴方執行秘書羅莎:我見證了過去15年中國的綠色發展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赴拉美特派記者 單劼 張婷鴿 林小藝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巴西當地時間7月5日晚,在中巴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蘇社與巴西有關部門負責人簽署關於兩國發展戰略對接第二階段合作諒解備忘錄、人工智能合作等文件。諒解備忘錄提到,加強雙方在基礎設施、醫藥、新能源等領域務實合作。中國—巴西氣候變化與能源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簡稱“中巴中心”)巴方執行秘書赫賈尼·羅莎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是巴西重點關注的議題,她每三四個月就會訪問一次中國,“見證了過去15年中國在綠色發展方面取得的顯著進步”,希望兩國能夠攜手實現共同目標。

“中國每5年制定一次總規劃,這些規劃進展迅速,很多領域都能看到變化。我最直接感受到的是空氣質量的改善。”作爲能源領域學者以及中國的“常客”,羅莎對《環球時報》記者回憶說,她2016年冬天來北京時,“天空經常灰濛濛的,有時航班也因此取消,但現在有了很大改善”。

讓羅莎印象深刻的,不止是天空的顏色,更是中國科技騰飛的速度。“從2023年到2024年,短短一年時間,北京電動汽車的普及程度讓我驚歎。”這位學者還表示,中國在人工智能(AI)等領域發展迅猛,並且投入大量資金支持AI在不同領域的應用。

“很多國家做不到這樣,中國(新能源)的推進速度比我們(巴西)快得多。”羅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認爲中國能“讓事情快速落到實處”的關鍵在於戰略規劃。“中國製定計劃並確保計劃得以實施,這不僅依靠政策,還有資金支持。中國讓企業與大學合作,讓技術得以落地,而非停留在論文層面,無法應用到社會中。”

巴西尋求擴大與中國的合作,中巴中心就是一個例子。該中心在兩國政府支持下於2010年4月成立,分別在清華大學和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設立辦公室。該中心旨在促進中巴就應對氣候變化和推進能源技術創新進行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及產業化合作。

據羅莎回憶,2013年巴西正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生物柴油,而清華大學當年在研究一項生物柴油新技術,於是她前往清華學習這一技術,並將其帶回實驗室,後來又結合巴西的情況對技術進行了調整,他們的實驗室也成了爲巴西政府實施該計劃提供技術支持的機構之一。“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們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到中國後,可以繼續相關研究;中國的研究人員來到巴西,也能繼續開展工作。”羅莎介紹道,他們經常派遣研究人員來中國,“研究中國擁有哪些技術,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整合利用這些技術”。羅莎說:“中國和巴西都是發展中國家,需要在發展和環境之間找到平衡,雙方的合作至關重要。”

據羅莎介紹,近期她將來中國參觀運用AI技術的醫院。她說:“我們很好奇AI如何與患者互動,及其在診斷方面有哪些創新。我們希望藉助中國的設備、機器人技術,或者將AI融入醫療系統,幫助醫生和護士提高工作效率。”羅莎說,這是中巴中心首次在健康領域開展合作,“未來兩到三年,我們將探索健康領域與氣候變化的關聯,這將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