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刷題,不懂得思考,成績永遠只能停在原地

‍‌這或許是每個學生都曾面臨過的困境:

在拼命學習、拼命努力之後,成績依舊未見大幅提升,反而讓人感到愈加困惑與沮喪。

總感覺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卻似乎總是陷入了一個看不見的泥潭,越努力反而越陷得更深。

這種“越學越差”的狀態,究其原因,大多與心態、方法、思維方式的選擇密切相關。

而其中最致命的一個因素,就是急於求成——總想一步到位,跳過最基礎的積累過程,去追求表面上的成績,最終造成了效率低下、能力欠缺,甚至連自己最初的潛力都被埋沒了。

我常常回想起,自己剛開始接觸學習時的狀態,那時候沒有那麼多的技巧和方法論,也沒有過多的壓力和焦慮。

只不過是一步一步地走,做到了該做的事,也收穫了該有的成績。

可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習的要求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開始急於求成,不再享受學習的過程,而是專注於結果。

曾經的那個輕鬆愉快的學習者,逐漸被焦慮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其實,正是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註定了學習效果的逐漸下滑。

一、急於求成

學生時代,學習的道路像一條長長的階梯,早期的基礎性知識只是鋪墊,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不同的階段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

小學階段,基礎知識相對簡單,很多學習內容可以通過記憶和刷題快速掌握。

但到了初中甚至高中,知識的難度和深度都有了質的飛躍,單純依賴早期的學習方式,往往會陷入死衚衕。

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很多學生在初中階段仍然沿用小學階段的學習方式:靠記、靠刷,單純依賴題海戰術,認爲只要做了足夠多的題,成績就一定會提升。

於是他們像是疲於奔命的老鼠,不斷地在考試和作業中徘徊,卻忘了思考自己的學習方式是否已經跟不上新的需求。

比如有個朋友,就是這樣一路“過關斬將”過來的。

小學時,他成績優異,背誦能力強,做題也總是能夠很快找到答案。

在父母的鼓勵下,他總是覺得“努力”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因此在初中時期,他依舊保持着大量刷題的學習方式,甚至還在課外報了輔導班,做了更多的習題。

而且他甚至認爲自己做得越多,進步就越大。

可是,進入高中後,成績的提升開始變得緩慢,甚至有些下降了。

原來,問題出在了“急功近利”。他忽視了初高中學習的核心不是單純的做題,而是學會思考,學會理解和應用。

每個階段的學習方法,都應該隨着知識的加深而調整,而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然堅持最初的做題方式,結果適得其反。

這種現象其實非常普遍。

很多學生進入初高中後,都有過類似的迷茫,覺得自己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卻沒有看到相應的回報。

歸根結底,問題出在了學習方法的不適應。

低年級的學習注重記憶和基礎,而高年級則更注重思維的轉變和能力的培養。

學習的深度不再是“刷題”的數量,而是如何深刻理解每個知識點,如何運用邏輯去解答更復雜的問題。

對於這些轉變,如果依然保持小學式的學習方式,結果可想而知。

二、過度追求刷題

許多學生面臨的第二個大問題,就是過度關注題目的數量,而忽視了題目背後的質量。

其實,刷題本身並沒有錯,但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錯題覆盤,就無法從中真正吸取經驗和教訓。

很多學生在做完題目後,覺得自己“做了這麼多題”,就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成績應該會有所提升。

但事實上,如果每道題都沒有經過深度分析和總結,就像是空中樓閣,缺乏堅實的根基。

舉個例子,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他特別熱衷於“刷題”,每次考試前,總是瘋狂地做大量的模擬題,幾乎不休息,認爲這樣能夠幫助他提高成績。

然而,他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環節——錯題的總結和覆盤。

每次做錯題,他只是簡單地看一下答案,然後匆匆跳過,根本沒有深入思考爲什麼錯了。

這種做法,雖然讓他積累了大量的題型,但卻沒有幫助他提高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沒有改善他解題的思路。

成績雖然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遠遠不及他的付出。

後來,我讓他把錯題本列出來,並要求他分析每一個錯誤的原因,是基礎不牢,還是理解不到位,還是解題技巧不當。

經過一段時間的覆盤,他的學習方法發生了顯著變化。

每次做錯的題,他都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漏洞並加以修正,這樣的覆盤,不僅提高了他對知識的理解,也讓他能夠在遇到類似題目時更加從容應對。

這就是“錯題本”真正的價值——它是學習的“照妖鏡”,能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弱點,進而改進學習方法。

而盲目刷題,忽視反思,只會讓我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三、不願主動思考

第三個常見的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固化。

過度依賴老師或輔導書給出的解題方法,導致思維方式僵化,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

這種依賴,不僅讓他們失去了主動思考的機會,更讓他們在面對新的、更具挑戰性的問題時束手無策。

有一次,我曾聽過一位資深教師分享的故事。

他提到,許多學生在學習初期,由於過度依賴課外輔導,甚至把大量的解題方法“死記硬背”了下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公式化”思維。

這種思維,雖然短期內能解答一些常見問題,但一旦遇到稍微複雜一點的題目,學生就陷入了困境,因爲他們沒有獨立的思考框架,也不懂得如何去拆解和分析問題。

我曾輔導過一名高三學生,他在解題時,常常第一時間就求助老師或者同學,甚至連一道簡單的幾何題都需要別人提示。

看似他問了很多問題,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地思考過這些問題的解法。

而真正的學習,是要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讓自己有能力去思考、去推理,去找出問題的關鍵。

這,纔是一個學生能否走得遠的真正底氣。

我常常勸這些學生,不要急於求助他人,首先要嘗試自己動腦筋去解答。

只要能自己動手去思考,解題的過程就是最好的學習。

通過反覆思考和實踐,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解題技巧,還能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個過程雖然艱難,但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所以,面對這些難題,首要之務是調整心態,摒棄急功近利,明白學習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

其次,刷題需有度,重在理解而非數量,錯題本應是我們的寶貴財富,通過它,我們能不斷提升解題思維。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培養主動思考的習慣,拒絕思維惰性。

在學習過程中,勇於探索未知,獨立解決問題,這樣的學習者,才能在未來之路上行穩致遠。

學習,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行,每一步的成長,都是時間與努力的沉澱。

適時調整策略,放慢腳步,深入反思,主動思考,我們終將從學習的困境中破繭而出,迎接更加寬廣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