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疲乏 選民大挪移

(圖/本報系資料照)

大罷免大失敗彷彿大電擊,至今民進黨還未還魂,還不確定真正發生了什麼事?由於心裡沒底,賴清德的內閣變動不敢有大動作,擔心內部結構變動太大,後果不可料,所以只是表面交代一下,靜觀其變。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民進黨的困境,其來有自。

儘管在太陽花運動的推動下,2016年民進黨贏得總統和國會選舉,全面執政,但兩年後國民黨卻掀起韓國瑜旋風,同時在縣市長選舉中大勝。按此趨勢,2020年總統大選蔡英文很可能連任失利。有人說,北京的「臺灣方案」害了韓國瑜,其實不然,真正發生大逆轉的是香港的反送中運動,電視上播出的暴力畫面嚇壞了臺灣選民,加上國際反中的氛圍、美國的暗助,使得蔡英文再次全面執政。

儘管如此,民進黨2022年縣市長選舉還是輸了,2024雖贏了總統大選,卻是少數票,選贏原因只是在野黨整合失敗,同時也輸掉國會多數;簡單說,大部分的臺灣選民希望民進黨下臺,換別人來做。

這就是賴清德面對的基本情勢,然而他並沒有放下身段,虛心認清他所面對的巨大挑戰;相反地,太陽花以來的十年,無論是賴清德還是民進黨都抱着意識形態的絕對自信,相信他們所定義的「臺灣」和「臺灣人」受到臺灣主流社會毫不質疑地擁抱。

賴清德不似蔡英文穩定的政治風格,懂得掌握大的架構,穩定人心,在權力佈局和語言的使用上儘量保持平衡。賴清德急於取得多數,輕率推動「大罷免」的法西斯手段,放縱極端分子爲所欲爲,甚至牽着民進黨走,把與民進黨不同意見的人全部打成「中共同路人」,臺灣社會遭到惡意的撕裂,民進黨不僅不容許不同意見,連對內也不容異議。每一個臺灣人都看在眼裡。

最根本的錯誤是,臺灣社會具有強大的中國本性,這是在臺灣的歷史、政治、文化、教育中,在每一個臺灣人的血液中,政治權力可以短暫的扭曲,但反彈的力道也會更大。這是賴清德和民進黨最大的判斷錯誤。他們在各行各業菁英所掀起的罷免風潮,證明到最後絕大部分都跟錢有關係。

十年前憤怒的在野改革者,如今變成腦滿腸肥的既得利益者,而且趾高氣昂,把自己獨吞的大餅當成理所當然。這個事實一旦暴露,加快了民進黨的支持度崩潰。賴清德和民進黨怎麼可能自以爲能跟全體中國人爲敵呢?匪夷所思!對世人來說,這是常識,唯獨賴清德和民進黨瞎了眼。

大罷免大失敗使得民進黨徹底喪失執政的威信,如今做什麼事都會面對質疑的眼光,動輒得咎,進退維谷,一旦強硬會造成更大的反彈,一旦軟弱,又被看不起。這是嚴重的「執政疲乏症」,到最後幾乎什麼正事都幹不了,離進安寧病房只差一步。

很難想像,賴清德才執政1年多就已經是這副模樣。他的剛愎自用、被權力寵壞的民進黨、大環境的改變等等,都造成的今天的局面。除非外在大環境突然出現鉅變,否則2026和2028的選舉結果現在已經可以確定。臺灣選民已經開始數饅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