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文創:陶瓷產業“逆風奔跑”韌性生長
來源:經濟參考報
每年6月一到,海外客戶會提前下訂單,爲下半年的聖誕節等節日備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就進入一年中最繁忙的備貨與生產衝刺週期。面對外部需求波動、成本上升等多重壓力,福建德化陶瓷產業以創新爲引擎,以文化爲內核,展現出強勁韌性,實現“逆風奔跑”。
以創新驅動應對市場變化
在福建泉州順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線上,琳琅滿目的聖誕主題瓷偶正加緊打包,準備發往全球多地;車間外,滿載集裝箱的貨車正有序駛離,這些凝聚着“中國白”技藝的德化瓷,將漂洋過海進入萬千家庭。
記者在走訪時發現,政企同心同向發力,企業主動求變與苦練內功,政策有力度、有溫度、有精度,使德化這個“世界陶瓷之都”今年1月至4月,陶瓷產業自營出口額達12.11億元,同比增長23.69%。
工業設計是創新源頭與價值起點。“優秀的設計是贏得市場的關鍵,”2020年成立的福建省德化縣信良陶瓷有限公司深諳此道。該公司專注“聖誕樹”單品,總經理林良壁視設計創新與品質爲核心競爭力,逐年提升公司的研發投入。公司成立幾年以來,其爆款聖誕樹海外銷售額達到三四億元規模。即便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公司今年2月以來的訂單量仍同比增長20%。“好設計鑄就好產品,成就強企業。”林良壁說。
除了設計創新外,陶瓷生產車間也發生了深刻“智變”,3D陶泥打印、5G全連接工廠、自動注漿機等新技術已被廣泛應用。
在福建省德化同鑫陶瓷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記者看到75條智能化生產線開足馬力:10秒,一塊瓷泥滾壓成花盆;15秒,一個模具完成注漿工序;10分鐘,一條自動滾壓生產線走完一個流程。“自動化顯著降低了成本並提升了成品率。”同鑫陶瓷副總經理曾兩旺表示,公司的新廠區正向着數字化工廠生產模式邁進,工廠的目標自動化率達80%。公司構建的“研產銷”一體化數字系統,能實時監控生產管理各環節,將工單週期從45天壓縮至30天以內。自2017年起,公司年產值持續保持20%的增長速度。
“線上數據管理系統能夠精準採集關鍵參數,爲工藝優化提供數據支撐。”福建省德化縣華茂陶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偉斌告訴記者,華茂陶瓷目前已通過5G網絡實現生產設備互聯,爲現場生產提供智慧賦能。
以文化爲核開闢新藍海
跳出傳統實用器的單一維度,深度激活文化基因,是德化陶瓷產業韌性生長的另一重要原因。
敦煌壁畫主題茶具是福建省德化縣唐豐陶瓷有限公司的一款創新產品,是以講故事、挖內涵的方式提升附加值的一次嘗試。“融入文化元素的茶具更能贏得消費者青睞,產品價值也能獲得提升。”公司總經理李建陽說,當前陶瓷產業競爭激烈,普通產品優勢不再,需在挖掘文化內涵方面下功夫。
在德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像唐豐陶瓷一樣,將目光投向價值鏈高端。
順美集團與迪士尼、環球影城、星巴克等國際知名品牌長期合作,以這些品牌IP形象爲藍本創作的陶瓷產品廣受市場歡迎。2013年,順美公司從陶瓷外貿型企業向文旅產業轉型,將順美陶瓷文化生活館打造成集陶瓷文化體驗、創作體驗、觀光工廠和研學教育爲一體的大型陶瓷文化旅遊綜合體,通過“做出來”“擺出來”“傳出去”,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客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德化陶瓷文化的魅力。
德化縣三班鎮月記窯依山勢傾斜砌築而成,是目前還在燒製的、有400多年曆史的古法柴燒龍窯,被譽爲德化古窯的“活化石”。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只爲一睹傳統柴燒的“儀式感”。月記窯定期舉辦開窯儀式,如今每年開窯10至12次,每次直播都能吸引上萬名觀衆在線觀看。月記窯燒製的每一件產品都帶有一串數字編碼“身份證”,記錄燒製年份和窯數。目前,月記窯品牌在全網已有粉絲量近百萬,年銷售額近億元。
政企同心共謀產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韌性的背後,是政企同心同向發力。”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曾憲升舉例說,面對生產旺季的用工需求,德化縣組織人員奔赴興泉鐵路沿線城市招工,並通過復辦陶瓷技工學校、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訓,快速補充千餘名熟練技工,有效緩解了“季節性用工荒”。
爲破解陶瓷企業融資瓶頸、全力支撐產業衝刺千億元目標,德化縣推出一系列創新金融舉措。通過設立陶瓷產業發展基金,以政府投資資金引導撬動市場資金,引導企業開展專利權質押融資,鼓勵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開發文化產業信貸產品,創新知識產權、商標權質押等融資方式,優化扶持創業信貸擔保。
在原料保障方面,德化縣整頓規範瓷土市場,建立瓷土資源臺賬,規劃建設瓷土加工中心、原材料集採供給中心、原輔料集採中心、陶瓷配件城,按照大堆場、大車間、排污處理、檢驗檢測等公共配套標準,建立原料數據庫,爲企業提供標準優質的陶瓷原料。
“政府不僅給政策,更在營造生態。”曾憲升說,德化正全力構建完整的陶瓷產業生態體系,涵蓋原料保障、科技創新、人才支撐等方面,旨在爲產業長遠發展注入持久動能,目前,德化已形成涵蓋瓷土開採、瓷泥加工、制模、施釉、成型、銷售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2024年,全縣陶瓷產業集羣產值達663億元,同比增長15%。
窯火千年不熄,匠心歷久彌新。繁忙的車間,是德化陶瓷產業具有韌性的生動註腳;政企同心鍛造和完善的產業生態鏈,則爲其衝刺千億產業集羣、實現更高質量發展鋪就了堅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