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序怎麼填?申請入學錄取名單公佈 今年選系更多、大學問提3建議

面對接下來錄取志願序的選填,大學問網站建議考生從3大關鍵出發,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隨着114學年度「申請入學」和「四技申請」第二階段錄取名單揭曉,學測考生們即將面臨志願序選填的抉擇關卡。升學輔導平臺大學問根據放榜結果觀察,今年「選系不選校」的現象更加明顯,同學們傾向選擇有興趣、有未來性的科系,不再執着非國立不可。

面對接下來錄取志願序的選填,大學問網站建議考生從3大關鍵出發,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首先,跨領域學習已成高等教育關注重點。臺大111年首創學士制度,讓學生可跨學羣修課、規畫屬於自己的跨域學士學位,教育部今年進一步擴大試辦,包括陽明交大、成大、清華、臺師大、政大、中央、東吳與長庚等8校共同參與。

對於尚未明確鎖定職涯方向、或期望發展多元專業能力的考生而言,大學問認爲,具備「校學士」或「院學士」制度的大學,不僅提供更寬廣的選擇空間,也能在未來就業或升學時展現跨界競爭力。

再來,許多考生在第一階段填志願時着重「校名」與「分數落點」,但到了第二階段,大學問網站認爲,應重新檢視錄取各科系的課程設計與未來出路。例如,同樣是資工系,有些學校重視理論基礎與研究,有些則強化實作與業界應用,對未來職涯發展路徑影響甚鉅。

最後,大學問網站表示,若同時錄取普大與科大,則應根據自身需求做選擇。科技大學多半與企業合作緊密,實習與產學機會豐富,有利於銜接職場、快速就業;而普大則在研究資源與進階學術發展上較具優勢。此外,若錄取的學校地區相距較遠,也應評估住宿與生活費用負擔,離家近的學校在經濟上通常較爲有利。

大學問網站提醒,在志願選填的最終階段,切勿僅憑錄取排序或學校名氣決定志願位置,而應迴歸個人學習興趣、生涯規劃與家庭狀況,進行多面向思考與評估,做出最貼近未來發展的選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