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接地氣”,才能“通人氣”
張崑崙
如今有個現象令人擔憂:一些基層幹部和老百姓之間,似乎悄然出現了一道“情感上的隔閡”。過去那種幹部在田間地頭、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的親近勁兒,現在在有些地方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幹部顯得有點“不接地氣”,甚至“怕粘鍋”。比如,他們怕跟羣衆吃頓飯,擔心“同吃一鍋飯”會壞了規矩、影響名聲。說話呢,官腔官調代替了掏心窩子的話;瞭解情況呢,走馬觀花代替了真心實意的體察。原本該是“魚水情誼”的關係,慢慢變得像“油浮在水上”,看着在一起,其實不交融。
社會這條大船要往前走,幹羣這條紐帶要是斷了怎麼行?只有心貼近了,情相通了,大家才能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
規矩是劃定邊界,防止出格。但現實中,有些幹部的理解跑偏了,變得死板僵硬。他們把“聯繫羣衆”的好傳統與“同吃一鍋飯”這種樸素情誼對立起來。這其實是懶政思維作祟——以死守規矩當藉口,躲避真正深入羣衆的本職。長此以往,腳不粘地了,心門也上了鎖。冰冷的條條框框像築起了一道看不見的牆,老百姓心裡的真情與真心話,就像沉入海底的珍珠,撈不上來了。
幹部和羣衆的血肉聯繫一旦斷了,幹部就像希臘神話裡那個腳離地就失去力量的安泰俄斯,力量的源泉就沒了。老百姓心裡那本賬,怎會輕易對一個感覺是“外人”的幹部翻開呢?《詩經》裡說得好:“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當幹部在情感上成那個“不知我者”,羣衆又怎會傾吐肺腑之言呢?過去靠一起抽端煙、一起幹農活建立起來的信任基礎,就在這種過度“避嫌”的冷風裡,一點點吹散了。
幹部要真心實意走進老百姓生活裡,但更要放下架子,真正融入到羣衆中去——田間地頭、板凳小院、竈臺邊上,這些地方纔是真正聽到民聲、感受民情的鮮活課堂。重慶市榮昌區委書記“老高”在街邊小店吃的那頓便飯,就是個生動的例子。沒有排場,幾碟家常菜。就在這煙火氣裡,企業的難處、老百姓的冷暖自然而然地就聊開了。這頓普通的飯,傳遞的是打破官民隔閡的誠意,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只有“接地氣”,才能“通人氣”。
想想延安那時候,幹部“不拿羣衆一針一線”的鐵規矩,與“同喝一瓢南瓜湯”的深厚感情,從來就不矛盾;焦裕祿風雪中與蘭考百姓同甘共苦的身影,正是“魚水情”與“守規矩”完美融合的永恆榜樣。這些都告訴我們:規矩要有生命力,得紮根在大家共同認可的價值裡;制度要有尊嚴,恰恰需要在人情事理的交融中才能更加崇高。
只有以規矩爲基礎,用心去搭橋,幹部勇於“沉下去”,羣衆才願意“掏心窩”。幹部既要當好規矩的“守護者”,更要做與羣衆共情的“貼心人”。需要用智慧來爲“接地氣”護航,讓幹部在人間煙火中汲取不竭力量。這樣,幹羣之間才能真正“同頻共振”,將分散的力量凝聚成移山填海的巨大合力。
過去在黃土地上,幹部與老鄉湊在一盞油燈下,那點微弱的光,照亮的是心與心的距離。今天在山城的街邊,一頓平常的飯,車燈映照下,流動的是新時代官民互信的暖流。它無聲地訴說着一個樸素的道理:“心近,方能致遠”。
規矩的理性與人性的溫度在實踐中融合,就會匯聚起民族復興大船破浪前行的深厚力量——這力量,不在高高在上的殿堂裡,就在人間煙火中,在最樸實的飯桌上,在最真誠的交談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