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張忠謀 政府不甘投資臺積電

臺灣經濟奇蹟功臣,李國鼎(右起)、張忠謀、孫運璇、俞國華、曾繁城。(本報資料照片)

《爲臺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天下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臺積電董事長亦是該公司創辦人的張忠謀,在一次對談會中說,政府投資臺積電是「心不甘、情不願」。我看到這項報導後,非常震驚,與我所瞭解的完全不同。於是我寫了一篇〈政府不甘投資臺積電?我質疑〉短文。

該文主要內容是,2023年3月16日《天下》雜誌特別邀請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與《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現場對談,從歷史的縱深與地緣政治的大視角,瞭解矽時代的半導體競合新賽局與臺灣的挑戰。

張忠謀創辦臺積電,建立新的經營模式,培養許多半導體技術頂尖級人才,使臺積電領先全球,成爲臺灣的「護國神山」,他的貢獻爲大家所瞭解,並獲大家的尊敬。

不過張忠謀在對談中說:「臺積電在成立時,政府只是扮演投資者,而且是心不甘、情不願地投資。」並且指米勒《晶片戰爭》書中要修正的是:「米勒可能太過強調政府在1987年臺積電成立過程扮演的角色。」張忠謀特別提到:「當時經濟部長李國鼎獨排衆議,全力支持張忠謀,才讓政府願意支持投資臺積電48%的股份。」

張忠謀這段話與我所瞭解的有很大的出入,我追隨李國鼎近50年,他曾親口對我說:「在聯電成立後,積體電路研究應該升級,他指示工研院長張忠謀,就臺灣建設超大型積體電路可行性進行研究。」張忠謀研究後認爲可行,不過設備投資巨大,工研院沒有能力承擔。李國鼎認爲只要可行,資金問題他來解決。於是李政務委員兼行政院應用科技小組召集人(不是張忠謀說的經濟部長)協助經濟部要求行政院動用第二預備金,支援工研院採購超大型積體電路設備,可見政府對該計劃之重視。

不久後,張忠謀院長認爲如此龐大的投資只用來進行研究,不符經濟效益,建議比照聯電自工研院移出成立獨立的公司,也可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不過成立獨立的公司,還要籌集大量的資本是一大問題。李國鼎不僅接受張院長的建議,還想如能邀請民間大企業每家投資五億元,資金問題即可解決。於是李國鼎帶着張忠謀來到經建會,邀請趙耀東主委一道去拜訪幾家大企業負責人,如王永慶、辜振甫、吳舜文等等。趙主委回來後對我們說,希望不大,他們對「積體電路」完全不瞭解,而且頭幾年不會賺錢。不過給李政務委員面子,多少會投資一些。

當時的荷蘭飛利浦公司知道,要投資51%,李國鼎歡迎飛利浦公司投資,但不能太多,新公司應由國人主導。於是李國鼎又帶着張忠謀去行政院見俞國華院長,報告要成立臺積電,俞院長不僅同意,也支持李國鼎由國人主導的主張。並在行政院院會中,指示積極推動超大型積體電路工業,併成立五人籌備小組,以經建會主委趙耀東、經濟部長李達海兩人爲共同召集人,財政部長錢純、國科會主委陳履安、工研院長張忠謀爲委員,張併兼執行秘書。結果民間投資3500萬美元佔總投資24.2%、飛利浦投資四千萬美元佔27.5%、政府包括開發基金投資七千萬美元佔48.3%,均爲現金投資,並無技術股。

就以上所述,超大型積體電路計劃及臺積電公司成立過程看來,除李國鼎全力支持外,兩任行政院長孫運璇與俞國華也大力支持。過程中有人反對是常態,但不能代表政府。政府投資七千萬美元在當時不是小數目,五年前聯電成立時,資本額才新臺幣3.6億元,臺積電投資55億元,是聯電投資的15倍,可見臺積電投資巨大。政府完全放手讓你經營,是信任你。何來政府投資臺積電是「心不甘、情不願」?

我這篇短文在刊出後,許多參與及瞭解臺積電等籌設過程的友人來電,甚至來信支持我的立論。可見許多人對張忠謀所說「政府心不甘、情不願投資臺積電」不滿,且認爲有失「公道」。

最近《張忠謀自傳》下冊於2024年12月出版,我買來一看,我對他來臺在工研院及臺積電工作的部分,發現他在自傳下冊第444頁第三段寫道:「但我必須承認,沒有政府的投資和協助,我辦不成臺積電。」他終於承認政府除投資外,還有「協助」,說了實話,未再提「心不甘、情不願」了。

不過,在他自傳中,對上文所指出的「行政院動用第二預備金,幫工研院採購『超大型積體電路設備』」隻字未提。如果工研院沒有「超大型積體電路設備」,哪能成立臺積電?(三之一,摘自天下文化《爲臺灣經濟奮鬥一生》;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