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意一條道走到黑,國家再次敲打李嘉誠,李澤鉅被踢出特首顧問團

6月27日,香港特區政府公佈了新一屆特首顧問團名單,34位來自政商學界的精英入選。但與上一屆相比,公衆最關注的並非新面孔,而是一個名字的“消失”——李澤鉅,長和集團主席、李嘉誠的兒子,從顧問團中被除名。

要知道,這個顧問團並非普通的諮詢機構,它是由香港行政長官親自主持的高層智囊團,核心職能是就香港未來的發展大計,向特首提供戰略建議,代表着極高的政治聲望與社會認可。

李澤鉅並非因年齡或健康問題退出。恰恰相反,他年輕、身體健康,卻被特區政府有意“踢出局”,這背後的意味顯然不只是“正常輪換”。

這一舉動,被普遍視爲中央與特區政府對李嘉誠家族的再次警告。

李澤鉅之所以被“請出”顧問團,源於他近來的一系列政治錯誤。

3月,長和集團宣佈計劃將掌控的海外港口資產出售給美資財團。而這些港口位於巴拿馬運河周邊,具有重大戰略價值。如果交易完成,可能會嚴重影響中國在全球航運與軍事部署上的利益。商務部第一時間表態,將依法審查交易,並警告不得規避監管,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5月15日,國家再次出手,明確指出該交易未經批准無效。10天后,香港廉政公署突查長和旗下地產項目,十餘名高管被帶走協查。而現在,李澤鉅被排除在顧問團之外,可視爲國家第三次發出嚴重警告。

國家已釋放足夠善意——多次點名提醒,甚至有傳言稱中資企業願意出更高價收購相關港口資產,爲的是保住國家戰略安全。但李嘉誠父子始終執意推進交易,對國家利益漠視至極。

從1980年代起,李嘉誠就靠改革開放賺得盆滿鉢滿,幾乎在中國房地產、零售、電訊、電力等領域實現了“通吃”。他一度被稱爲“超人”,在香港的地位近似“半個政府”。

但這樣的地位,並不意味着可以任性妄爲。尤其是在中美博弈進入深水區的當下,任何涉及國家安全的資產,都不容商人隨意處置。

從另一個角度看,香港社會對李嘉誠早已有不滿:百佳超市、屈臣氏、和記電訊等企業形成壟斷,擡高物價;地產霸權推高房價,年輕人供樓三十年;2019年黑暴時期,百佳超市購物卡被用於獎勵暴徒,屈臣氏門店爲示威者提供便利。李家企業在港社會形象一落千丈。香港人從“誠哥”喊成“吸血鬼”,怨氣深重。

而在今天,李嘉誠依舊押注“美國會贏”,在港口等核心資產處理上屢屢挑戰國家底線。他在資本層面倚美,實質就是在用一己私利換取對華遏制的籌碼。

此次顧問團改組,還有另一層值得關注的變化:新增三位來自內地的科技新貴——強腦科技創始人韓璧丞、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以及國際經濟專家朱民。他們的加入,標誌着香港發展路線的進一步傾斜:科技優先、內地優先、國家導向。

而李澤鉅的出局,也意味着昔日港英時代遺產式的商人精英,正在被逐步清除出權力核心。

國家給過李嘉誠家族足夠多的機會,但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錯判形勢。顧問團只是一個開端,未來若其繼續不顧國家利益強推港口交易,不排除將面臨更嚴厲的行政乃至法律措施。

商業可以無國界,但企業家必須有祖國。在國家利益面前,沒有所謂的“中立”,只有“站隊”。李嘉誠父子若執意走到黑,那這個時代也會毫不留情地拋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