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紀實需要鮮活人物(看臺人語)

醫療題材紀錄片經常讓人心生膽怯。場景總歸沉重,話題不免傷感。但看《閃閃的兒科醫生》第三季,會讓人放下心裡的包袱。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調動了觀衆不同的情緒,緩和了醫療主題的肅穆色彩。

這種時而娓娓道來、時而急轉直上的敘事節奏,靠的是抓住了一組“代表性人物”。一開場,16歲的“霹靂”在交通事故中受傷,哭求“給個痛快”,醫生望聞問切後,他情緒穩定下來,展現出堅韌的一面。觀衆懸着的心放了下來,也開始反觀自己,發現少年的心態變化,就是我們面對突發疾病的過程:從錯愕畏懼到冷靜處理。第二個故事則立刻放緩節奏,懂事的患者小沐和體貼的家長,更多反映了家庭、醫院和社會對腫瘤患者的支持,雖然悲傷,卻給人溫暖的力量。

不只“霹靂”、小沐,醫生、患者、家屬,不同人物帶出疾病診治、家庭關係處理和青少年成長等不同社會話題。他們的故事或令人莞爾,或使人潸然淚下,但都引人深思。巧妙選擇人物,靈活把控敘事,值得紀錄片創作者思考、借鑑。

(北京市通州區 劉水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0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