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個防火碼和手機 大興安嶺林管打造嶄新「智慧網」

大興安嶺林管織起智慧網腳步丈量變數位地圖。圖爲工作人員佈設野外監控點。(中新社)

大興安嶺林管織起智慧網腳步丈量變數位地圖。圖爲林區利用應急指揮調度平臺進行防火演練。(中新社)

大興安嶺林管織起智慧網腳步丈量變數位地圖。圖爲工作人員在應急事務管理中心查看防火監控。(中新社╱內蒙古森工集團提供)

中新網報導,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信息中心2018年成立,拉開林區資訊化帷幕。如今,藉着「防火碼+防火監測」三D視覺化、融合創新打造「智慧網」等措施,見證這塊中國大陸最大國有林區,從「腳步丈量」到「數位地圖」的蛻變。

在大興安庫都爾森工公司保林檢查站,工作人員對往來人員車輛嚴格管理登記,耐心講解掃描防火二維碼,之後就會在系統後臺形成進山入林人員大數據,透過後臺即時查詢、分析、統計,構建起管控體系,有效防控人爲火源。

「這個軟體系統介面,不僅可看到庫都爾林區防火兵力部署,還可看清山脈走勢,全方位觀測火場指揮。」系統製作人嶽立峰邊操作邊說明。

2019年以來,大興安嶺藉由場場通節點路主幹光纜引接、電信普遍服務、防火預警監測、資訊化能力提升等項目,累計在生態功能區建設主幹和引接光纜近8000公里,覆蓋102個林場及360餘個管護站(檢查站),併爲其中341個管護站開通WiFi服務,解決訊號盲區,實現入山管理系統通信數據即時回傳。

基於此,2021年庫都爾森工公司成功研發一套無人機即時地圖生成系統,並在全林區推廣應用。

嶽立峰指出,若發生森林火災,該系統利用無人機,可在15分鐘內將火場即時三維地圖傳輸回後方指揮部;指揮部將數據載入到防火指揮系統中進行三D視覺化指揮,並可直接測量火場長、寬和麪積等數據;現場指揮人員利用即時地圖組織人員精準救火,最大程度控制火勢蔓延。

據悉,甘河森工公司依託內蒙古森工集團「智慧林業」平臺,藉由不斷整合檢查站、瞭望塔、移動記錄儀、無人機監測數據,將視訊監控與地理資訊系統聯動,爲指揮決策提供精準「數位地圖」。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信息中心主任劉新紅指出,近年來,內蒙古森工集團對應急道路、大型設備、畢拉河航站等3個項目科學編制初步設計,並儲備靠前營房、瞭望補盲、資訊通信、航空護林等項目,同時,建立多源、多要素融合的全景電子底圖,構建「縱向貫通、橫向互聯、即時感知、精確指揮」的一體化平臺,力爭森林防滅火調度指揮智慧化、即時化、視覺化。

2020年林區首次納入大陸國家電信普遍服務範疇,2025年底內蒙古大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基站數量,將達到409個,另爲52個無訊號覆蓋管護站,開通小基站業務。

白樺林中心管理站位於額爾古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北部,承擔着2.8萬餘公頃管護面積,除駐站管護外,還需輪流巡護值守。

單永立是管理站護林員,多年來習慣徒步巡護,適應巡護監管APP很長一段時間。「好用極了,自從管護站通網,我們的工作只需要一個防火碼和一部手機。」

單永立拿出手機展示,「這款APP不僅能按照規畫路線開展巡護,還有破壞森林資源、疫源疫病監測、野生動物蹤跡等事件上報模組。」

額爾古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林區率先實現管護用房光纖網路全覆蓋,依託光纖網路暢聯數據資源,推動森林資源管理與科研創新從「腳步丈量」走向「雲端管理」。